證券時報記者 余勝良
9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稱《方案》),為我國鋼鐵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導。
近年來,鋼鐵行業持續下行,穩增長壓力較大。其中,供給總量過大、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制約我國鋼鐵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問題。
壓力之下,行業呈現出諸多積極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工業用鋼占比達到一半,技術創新不斷突破,部分企業脫胎換骨轉向研發型企業,產品毛利率逐漸提高,為未來兩年的穩健增長打下扎實基礎。
年均增長目標:4%
《方案》明確,今明兩年鋼鐵行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左右,經濟效益企穩回升。在鋼鐵產業控制產量的情況下,達成這一目標有無困難,又將如何實現?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下稱“信息標準院”)黨委書記、院長張龍強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隨著我國經濟向好態勢不斷穩固,鋼鐵行業提質升級不斷加快,未來兩年實現這個目標,行業信心很足。”
張龍強表示,2025年鋼鐵消費需求仍在下降,但供應端壓減的規模更大,供需關系優化提振了行業預期。原料成本下降則是另一大助力。鐵礦石價格同比下降,焦炭雖短期小幅上漲但整體低位運行,成本降幅總體上大于鋼材價格降幅,為盈利釋放空間。此外,“兩新”政策帶來的1400萬噸以上粗鋼增量需求,也為行業穩定發展提供了支撐。
早在2025年元旦過后,信息標準院便通過內部分析預測2025年鋼鐵企業盈利將不低于2024年,如今行業走勢與這一預判高度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行業“穩增長”,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規模擴張。“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表示,當前語境下的增長,更側重“效益平穩與回升”,具體體現在工業增加值的提升上,而不是銷售規模。工業增加值涵蓋利潤、稅收、員工薪酬及折舊四方面,其中利潤增長是核心驅動。要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避免行業無序競爭;另一方面需擴大有效需求,并推進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升級。
結構改善
“2024年是中國鋼鐵品種結構的轉折年。”張龍強表示。他提供了一組數據:2024年,中厚寬鋼帶產量突破2億噸,首次超過鋼筋,成為中國產量最高的鋼材品種;與此同時,鋼筋產量跌破2億噸,較2020年的2.68億噸減少7300萬噸。
更具標志性的變化是,建筑用鋼與工業用鋼占比首次實現“五五開”。此前,建筑用鋼占比長期維持50%以上,高時達56%—58%。“這一變化并非偶然,而是房地產行業調整與工業升級共同推動的結果。”張龍強分析,隨著中國工業化向高端邁進,工業用鋼需求持續增長,而建筑用鋼需求逐步回落,這一趨勢將不可逆轉。
對于河北、山東、江蘇等傳統建筑用鋼集中地區的轉型問題,張龍強表示:“這些地區產品結構轉型由來已久,正逐步退出螺紋鋼產線,新建板材等工業用鋼材生產線。”
關于行業產能調整,受房地產建設下降影響,目前國內鋼鐵需求較峰值時期已減少1.6億噸。
2024年,中國粗鋼產量10.05億噸,比前一年下降1.7%;國內消費量8.92億噸,同比下降4%以上。
對于未來需求走勢,徐向春認為,普通鋼材需求占比下降將是長期趨勢,但短期內無需過度悲觀。“房地產銷售與新開工已降至超跌水平,未來幾年經過調整后,需求或小幅回升,不會再出現線性下滑。預計未來10年,鋼鐵總需求將基本保持穩定,不會持續大幅下降。”
信息標準院預測,未來中國粗鋼產量將逐步回落:2030年預計降至8.8億噸,2035年為8.2億噸,2050年仍將在6億噸以上。“產量下降不代表行業衰退,而是結構優化的必然結果。未來,中國鋼鐵將更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從‘規模領先’轉向‘質量引領’。”張龍強表示。
技術進步
“多年前,大家經常談論中國連圓珠筆筆芯鋼都造不出來;更早的時候,連生產罐頭的超薄耐腐蝕鋼材都要依賴進口。”談及行業技術變遷,張龍強感慨萬千。如今,中國鋼鐵早已突破這些“卡脖子”難題——航母甲板鋼、特種用鋼等曾經“遙不可及”的高端產品相繼落地,部分產品實現了全球領跑。
據信息標準院統計,截至2025年,全球首發鋼鐵產品排名前五位的鋼鐵企業已累計發布153種新品。“全球首發意味著很難有先例可循,主要依靠自主研發。”張龍強解釋,以太鋼集團的筆尖鋼為例,從立項到研發落地僅用了幾個月時間,但其技術積累和工藝突破,是無數科研人員長期攻關的結果。
對于外界曾關注的“為何部分小眾高端鋼材仍需進口”,張龍強也給出了客觀解答:“這并非技術問題,而是性價比考量、市場規律使然,并非能力問題。”
他表示,這背后是工業4.0時代的臥薪嘗膽。中國10年來工業互聯網+到現在AI+,大量進行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出現了質的變化。鋼鐵行業同樣如此。
“理論上講,各類鋼材品種中國都可以生產,主要取決于性價比。”張龍強表示,中國已經進入鋼鐵強國序列。
環保升級
綠色增長仍是行業重要的發力點。徐向春表示,鋼鐵行業雖傳統上被視為高耗能行業,但在超低排放改造上成效顯著——自“藍天保衛戰”以來,行業在顆粒物、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治理上進步明顯,部分鋼廠環境清潔度遠超外界預期,“現在鋼廠里面很干凈,早已不是公眾印象里到處都是灰塵的情景了”。
“過去大家習慣性認為發達國家環保要求更高,現在我們從觀感和數據對比兩個維度都能發現,中國鋼鐵的環保排放水平居全球之首,我們的標準要求明顯嚴于其他國家。”談及環保表現,張龍強表示。
這一成果背后,是行業的巨大投入。據測算,中國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全過程)噸鋼投入達474元,改造后噸鋼運行成本達218元。這體現了鋼鐵行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決心。
如今,中國鋼鐵的超低排放已形成“有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管控、清潔運輸”三位一體的體系,而國外企業大多僅實現有組織排放。“單論有組織排放,我們一些指標的排放量比國外標準嚴苛了一個數量級(差一個0),已經做到了全球引領。”
按照既定目標,中國鋼鐵行業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80%以上產能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看這一目標完全能夠實現。“這不僅是政府要求,更是行業共識。2017—2021年行業盈利好轉后,企業主動投入環保改造的積極性顯著提升,形成了‘環保促發展、發展反哺環保’的良性循環。”張龍強表示。
鋼企積極轉型
為了適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下的鋼鐵需求變化,一批鋼鐵企業積極轉型,力保基本盤穩定。
徐向春表示,一批企業早早地在產品結構升級上下功夫,轉向高附加值的板材、優特鋼等領域,業績改善具備實打實的支撐。
沙鋼的轉型頗具代表性。作為傳統民營鋼企,沙鋼早于10年前便布局板材生產,2024年以來螺紋鋼產量相比高點下降90%,成功實現從建筑鋼材向制造業用鋼的轉型,其生產的電工鋼、海洋工程用鋼等,即便在行業大環境不佳時,銷售仍能保持相對穩定。
華菱鋼鐵的轉型則更具“逆襲”色彩——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期間,華菱鋼鐵一度承壓,此后公司痛定思痛,推進產品結構調整與內部管理改革,如今其產品已適配制造業高端化需求,經營業績在行業調整中的降幅遠低于同行。今年上半年,華菱鋼鐵重點品種鋼銷量占比達到68.5%,同比提升3.9個百分點;共開發75個新產品,實現6個產品“國內首發”或“替代進口”。上半年公司毛利率為9.85%。
南鋼股份也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公司重視研發投入,高毛利產品占比越來越多,盈利能力出色。南鋼股份聚焦“卡脖子”領域,獨家供貨國產大型郵輪鋼板和型鋼,實現4—8毫米厚度鋼板公差精準控制;超低溫用9%Ni(鎳)鋼、超高強耐磨鋼板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今年上半年,公司先進鋼鐵材料銷量同比增至133.72萬噸,占鋼材產品總銷量的29.77%,占比同比增加2.64個百分點;毛利率達20.26%,同比增加2.32個百分點。
鋼之家董事長吳文廣認為,有些鋼材雖用量不大,但生產十多萬噸鋼材的利潤,跟百萬噸普通鋼材相差不大,這一差別驅動著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國內鋼鐵企業還積極擁抱AI。寶鋼股份2025年2月啟動“2526”工程,成為寶鋼AI轉型的頂層設計。公司2025年上半年新增AI場景落地超150個(全年目標300個),關鍵工序AI覆蓋率突破85%,較2024年底提升12個百分點。在AI驅動下,工序優化累計降本超2.3億元。
徐向春表示,AI對鋼鐵行業助力明顯,以回收廢鋼為例,此前很難評估廢鋼價格,但現在AI可以很快給出精準評估,該技術已出口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