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公司互聯網營銷的監管力度趨嚴。
近日,瑞達期貨上海民生路營業部收到上海監管局的監管措施決定書。決定書顯示,該營業部存在的違規行為包括:該營業部在開展互聯網營銷過程中,出現決策程序不規范、留痕不完整、誤導性宣傳,以及合規監控不足等。這些行為暴露出該營業部風險管理不到位、內部控制存在缺陷,違反了《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55號)第五十六條的規定。
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9月以來,多個期貨公司因互聯網營銷被下發處罰單。這些期貨公司在進行互聯網營銷展業過程中普遍在合規人員管理、留痕管理等方面存在內控不足的問題。而針對上述違法違規的行為,各地證監局也對相關公司及人員依法出具了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某期貨公司副總經理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過去十年,互聯網技術極大地拓展了期貨服務的邊界,互聯網渠道迅速占據期貨經紀業務的半壁江山,客戶獲取效率大幅提升,但也滋生了諸如喊單帶單、變相居間、承包托管等亂象,嚴重損害了行業聲譽與投資者信心。”
期貨公司在互聯網營銷方面存在的內控問題已受到監管的關注。2025年1月,證監會發布了《期貨公司互聯網營銷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于8月22日落地,并于10月9日正式實施。
新湖期貨總經理助理羅銅輝表示,此次《規定》的出臺,既明確了互聯網營銷的合法邊界,也壓實了期貨公司的主體責任,特別是對從業人員行為、第三方合作、客戶適當性管理等關鍵環節提出了系統性要求。
羅銅輝還指出,從行業演進角度看,這將加速“馬太效應”的形成——依賴流量炒作、模糊展業邊界的機構將逐步出清;而真正致力于專業能力建設、客戶價值創造的公司,則將迎來品牌溢價與規模擴張的雙重機遇。未來,期貨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將朝著專業內容的生產力、客戶陪伴的可持續性、以及科技與合規深度融合的治理能力的方向發展。
中州期貨互聯網金融事業部負責人劉佳俊認為,《規定》明確邊界,不僅為行業健康發展“劃線托底”有助于行業整體規范化、專業化;也有助于提升服務質量,促使機構回歸“內容真實、信息準確、風險可控”的本源。此外,在規范之后,期貨公司拼的不再是“噱頭和營銷強度”,而是服務體系、產品工具、投教能力和科技水平。長期看,這會推動行業從“同質化競爭”轉向“價值型競爭”。
自《規定》落地,期貨公司紛紛展開互聯網業務的相關自查工作。
羅銅輝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公司不僅系統性地修訂了互聯網營銷管理制度等內部制度;更重構了從客戶引流、內容發布、風險揭示到數據信息留痕的全流程管控體系;還完成了內部全面自查,確保業務發展與合規底線同頻共振。同時,組織了覆蓋前中后臺的全員合規培訓,強化“合規即競爭力”的企業文化,推動從“被動合規”向“主動治理”的轉變。
“我們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針對互聯網營銷、客戶服務、合規審核等崗位,組織了多輪集中培訓。并對照監管條款逐項梳理公司互聯網投放、宣傳、內容運營、第三方合作等相關環節。”中州期貨互聯網金融事業部負責人劉佳俊告訴界面新聞。
中州期貨根據新規要求修訂了互聯網營銷相關制度,明確了第三方機構合作準入、分支機構授權管理、營銷內容審核、直播作業等規范標準。“為保障互聯網營銷業務全流程留痕,檢查并完善了素材審批、客戶溝通、直播錄制等留痕存檔系統的管理,確保《規則》實施后所有環節可直接落地執行。”
面對紛繁復雜的互聯網營銷,對投資者有哪些建議?劉佳俊認為,投資者面對互聯網期貨宣傳要理性選擇,看內容是否客觀克制,不被夸大收益誤導。合規宣傳不會承諾收益、放大盈利、弱化風險。如果看到“穩賺”“保本”“躺賺”之類的表達,應提高警惕。
羅銅輝則建議投資者,要從“收益導向”轉向“能力導向”,從“追逐熱點”回歸“理性認知”。期貨市場是風險管理的專業平臺,絕非“一夜暴富”的投機賭場。“面對紛繁復雜的互聯網宣傳,投資者應重點關注機構的專業背景、合規記錄、服務理念與投教內容的深度,而非被短期高收益承諾所誘惑。建議投資者選擇具備持續投研輸出、健全風控體系和良好社會責任意識的期貨公司,建立長期、理性的資產配置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