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進度僅剩兩個多月。今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擘畫“十五五”規劃之年。
“能源低碳轉型”是《“十四五”現代能源規劃體系》重點之一,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在即,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國能源低碳轉型取得突破。日前,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曾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是綠色低碳轉型最快的五年。全社會用電量中,每3度電就有1度綠電,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預計將超額完成“十四五”確定的20%目標。
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十四五”是中國能源轉型實現歷史性跨越的五年,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新能源從過去的“跟跑”轉變為全球“領跑”。展望“十五五”,新能源產業將進入從“主力能源”邁向“主導能源”的關鍵期,需依靠“科技+政策”雙輪驅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鞏固和擴大中國的全球綠色競爭優勢。
轉型最快的五年
能源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根據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十四五”現代能源規劃體系》,“十四五”時期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計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0%左右。
在這一目標指引下,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王宏志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是綠色低碳轉型最快的五年。“我們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風電光伏每年新增裝機先后突破1億、2億、3億千瓦關口,實現臺階式躍升發展,發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此外,王宏志介紹,全國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預計將超額完成“十四五”確定的20%目標,煤炭占比每年減少1個百分點,這“一增一減”大大提升了經濟發展的“含綠量”。我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十四五”期間累計為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約41億噸,為全球低碳轉型作出了重大貢獻。
電氣化進程的提速,進一步夯實了綠色轉型的根基。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國電氣化年度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我國電氣化率約28.8%,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中國電氣化率已經高于歐美主要發達經濟體。
“‘十四五’是中國新能源從‘跟跑’到‘領跑’的關鍵期,技術創新是突破能源轉型瓶頸的核心鑰匙。”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集團錨定硅材料、鋰材料、碳材料及光伏新技術等核心賽道持續攻堅,就是要讓中國新能源產業既有“規模體量”,更有“技術底氣”。
從主力到主導的關鍵期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能源產業實現了兼具速度與深度的跨越式發展。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8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36.9億千瓦,同比增長18.0%。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11.2億千瓦,同比增長48.5%;風電裝機容量5.8億千瓦,同比增長22.1%。
光伏等新能源已從昔日“補充力量”成長為支撐電力供應的重要支柱。隆基綠能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實現了從光伏材料、電池組件到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技術自主可控,西部地區沙戈荒地帶的光伏項目通過特高壓電網輸送到東部,東部城市工業園區屋頂光伏形成自發自用的綠色能源循環。能源低碳轉型速度不斷提速,本質上是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來降低對進口油氣資源的依賴,構建了多能互補的能源供應體系,為國家能源安全、實現戰略自主提供了強力保障。
在響應國家“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20%”目標過程中,光伏企業形成了系統化的綠色轉型路徑。“我們始終堅持以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從單晶硅到BC技術,從光伏到綠色能源的系統解決方案,都是在為全球能源革命提供系統性、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隆基綠能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綠色轉型不是企業單打獨斗,而是要構建從生產到應用、從企業到行業的協同生態,讓減碳可落地、可復制、可推廣。”協鑫集團黨委書記、總裁朱鈺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協鑫的轉型邏輯,是通過技術、產品、模式的聯動,既解決自身減碳問題,更帶動產業鏈共同降碳。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即將開啟。“‘十五五’是新能源從‘主力’到‘主導’的關鍵期,國家需要更完善的政策體系護航技術創新,企業則要扛起‘科技+能源’雙輪驅動的責任。”朱共山認為,應將顆粒硅、鈣鈦礦等顛覆性技術納入重點支持目錄,建立全產業鏈碳因子標準,讓技術創新有“政策托底”。同時,推動綠電交易與碳市場聯動,讓低碳產品有“市場溢價”,真正激發行業減碳動力。
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已經進入深化期。晶澳科技認為,當綠色價值能夠在全產業鏈中得到有效傳導時,可以推動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形成新的核心優勢。
隆基綠能創始人、CTO李振國曾表示,石油等化石資源具有天然的地域性,生產與消耗分布不均,很多國家不得不依賴進口。依托光伏與光伏+產業的發展,世界能源產業將從資源屬性轉變為制造屬性。隆基綠能表示,能源結構轉型已經到來,人類在不久的未來能夠實現100%清潔能源供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將實現完全以清潔能源乃至完全的光伏發電實現光伏產品制造,實現全產業鏈的零碳制造,通過光伏與多種儲能以及遠距離輸電等技術的結合,有效解決光伏的間歇性問題。”
“十五五”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備受關注
按照《“十四五”現代能源規劃體系》,“十四五”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核電、其他可再生能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進。
五年以來,這一頂層設計,持續深入實踐。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機制改革成為今年市場關注的焦點。目前山東、廣東、內蒙古等多個省份發布相關的地方實施方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改革處處長孫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全國范圍看,各省份的實施方案都在統一的政策框架下展現了明顯的地方特色。各地的實施方案遵循了136號文總體思路,統一框架確保“全國一盤棋”,又結合地方資源稟賦、產業結構、電網條件、市場成熟度等條件制定了差異性的規則,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思路。
孫健表示,136號文落地實施后,對電力市場建設和市場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持續深化電力市場改革,構建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完善電能量+輔助服務+容量+綠色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其次需要提升新能源自身的技術與競爭力,持續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光伏、風電的度電成本,強化功率預測與智能化控制技術,推動新能源產業從“政策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針對未來系統靈活性的提升,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十五五”能源規劃必然要對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建設給予更高的重視,除了智能電網、電儲能、電力市場等舉措外,交通系統、熱力系統和需求側系統都有提供電力系統靈活性的巨大潛力,“十五五”規劃要對這些方面進行充分挖掘。
此外,燃煤電廠的低碳轉型在“十五五”規劃中非常關鍵。如今電源端波動性的風光電比例大幅上升,儲熱技術在熱水儲存技術之外,熔鹽儲熱、固體蓄熱磚等技術也比較成熟,再加上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中國燃煤電廠提高靈活性的能力還有很大空間。未來,相當一部分燃煤電廠會成為儲能中心,包括儲電和儲熱,通過將風光電與儲熱系統耦合,能夠進一步降低燃煤電廠的度電排放,并提供更大的電力系統靈活性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