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在成本下行和養殖技術提升的背景下,生豬養殖行業業績表現亮眼。期貨日報記者從多家上市豬企此前披露的半年報中了解到,行業整體呈現出“量增利更增”的特點,龍頭企業如牧原股份凈利潤同比暴增逾1000%。與此同時,降本增效依然是行業的主基調,還出現了智能化技術廣泛應用、負債率逐步優化等特點。多位分析人士表示,豬企業績增長主要得益于成本控制能力提升,行業也面臨規模擴張與資金鏈平衡的挑戰。
進入三季度,生豬價格持續下跌。受此影響,上市豬企整體呈現“銷售增長、收入下降”的特征。以“豬茅”牧原股份為例,其9月銷售商品豬557.3萬頭,同比增長11.05%;銷售均價跌至12.88元/公斤,同比下降30.94%;銷售收入為90.66億元,同比下降22.46%。
營收分化明顯
從2025年上半年生豬養殖業務的收入來看,牧原股份以超過750億元的營收規模遙遙領先,穩居行業榜首。溫氏股份位列行業第二,營收規模約327億元。新希望(144億元)與海大集團(97億元)分列第三、第四位。其余上市豬企生豬養殖業務的營收均未突破50億元。
企業的盈利水平高度依賴成本控制能力。牧原股份、巨星農牧、溫氏股份、神農集團等企業憑借精細化管理和戰略調整,將成本優化至行業領先水平,其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過150%。
此外,2025年上半年行業整體出欄量大幅提升。24家上市豬企累計銷售生豬1.09億頭,同比增長31.95%,增速明顯提升,印證了“以量補價”的策略成效。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生豬產能釋放導致豬價走低,但自繁自養模式卻實現持續盈利。對此,中信建投期貨養殖分析師魏鑫表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豬價穩定維持在13~16元/公斤,二是企業成本管理能力大幅提升。生豬養殖成本已從2024年的14元/公斤降至12元/公斤,部分企業單月養殖成本甚至低于12元/公斤,抵消了豬價回落的影響。此外,仔豬價格較高,自繁自養模式成本優勢更為明顯。
在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王祖力看來,上半年生豬養殖盈利還受供需階段性錯配驅動。他進一步解釋說,2025年春節前養殖場對行情的悲觀預期導致出欄進度提前,上半年的供應壓力已經釋放;同時,養殖戶壓欄惜售和二次育肥的行為造成供應后移,使豬價“淡季不淡”。這些因素共同支撐了上半年豬價表現超出市場預期。
“量增利更增”,多家企業負債率偏高
整體來看,上半年上市豬企呈現出“量增利更增”的狀態。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2家上市豬企中有18家實現盈利,合計盈利200.4億元,其中16家實現凈利潤正增長。正信期貨高級分析師李莉表示,牧原股份凈利潤同比增長1169.77%,主要得益于出欄量大幅增加和成本快速下移。頭部企業通過規模化出欄攤薄固定成本,結合技術升級和管理優化,形成“量增—降本—增利”的良性循環。
魏鑫表示,豬企“量增利更增”的核心驅動力是企業成本管理能力提升。盡管生豬價格同比下跌,但出欄量提升且養殖成本下降,對利潤形成支撐。
需要注意的是,規模化發展的同時,高負債率仍是懸在行業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根據博亞和訊數據,截至2025年上半年,26家上市豬企總負債為3975.23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為57.30%,相較于2024年同期下降5.68個百分點。雖然行業整體負債水平略有改善,但風險依然存在。天域生物、新五豐、金新農、龍大美食等4家企業負債率仍高于70%,天邦食品、新希望、唐人神、巨星農牧、大北農等5家企業的負債率也維持在65%左右的高位。
“經過多年的規模化發展,生豬養殖行業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企業需要更加重視提升生產效率。因此,對企業來說,保證現金流安全、逐步降低資產負債率是更健康的發展方向。”魏鑫表示。
在李莉看來,豬企可根據行業政策、豬周期及自身生產成本等因素動態調整負債與擴張節奏。在政策引導降重去產能的背景下,頭部企業可通過“低成本—高盈利—降負債”的正循環增強抗風險能力,高負債企業應聚焦“控投資+提效率”,低負債企業則可在市場回暖時適度提升負債率以捕捉擴張機遇。
“養殖場戶在行業盈利期一定要保持冷靜與理性,不要被持續盈利沖昏了頭腦。持續盈利帶來生豬產能持續增長,一定程度上也會孕育新一輪豬價下跌的風險,尤其是在行業盈利水平非常好的階段,更要關注產能快速增長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建議養殖場戶密切關注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月度監測預警信息,并據此調整生產經營決策,確保自身產能始終處在全國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所確定的綠色合理區間。同時,也希望大型養殖企業集團在當前生豬產能總體充裕的情況下,適度控制產能擴張步伐,關鍵時刻要勇于承擔大企業的社會責任,按照農業農村部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的指引,適度調減產能。”王祖力表示。
四季度豬價怎么走?
展望四季度,多位受訪者預計生豬價格偏弱震蕩。
“下半年供應增長導致生豬價格承壓運行。”魏鑫說,生豬行業進入產業高質量發展階段,頭部企業從產能擴張逐步轉向技術競爭和效率競爭。養殖企業應該理解政策意圖、判斷政策方向,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調整戰略,避免盲目擴張,強化養殖端技術能力,利用各類工具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王祖力表示,四季度生豬市場供應總體會呈現增長態勢。需求方面,隨著天氣轉涼以及元旦、春節臨近,豬肉消費逐步進入旺季,需求將為豬價帶來一定的支撐。因此,排除疫病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春節前市場將呈現供需雙增的態勢,價格總體將保持平穩,不具備大幅波動的基礎。
李莉則認為,政策調控精準度提升將緩解供應壓力。“基于生豬基本面推演,2025年行業已進入壓力期,本輪壓力期持續的時間以及豬價跌幅遠未達到歷史平均水平,未來道阻且長。今年相關部門已于5月下旬啟動生豬行業降重去產能行動,政策調控的持續性有望縮短此次壓力期持續的時間,緩解豬價下行壓力。”她說。
對于養殖行業新趨勢,李莉認為,仔豬供需、期現聯動與政策精準調控三方面值得關注。首先,仔豬供需對豬價的指引作用將增強。規模化養殖推動專業分工加速,大規模養殖主體在種豬培育、母豬擴繁等前端環節的占比大幅提升,仔豬供需對豬價的指引作用明顯加強。其次,期貨與現貨的聯動性顯著提升。今年以來,近遠月期貨合約價差持續處于高位,反映出當前市場對供需關系的均衡預期。長期來看,生豬產業資金主導的套保行為強化期現聯動性,使期貨遠月合約定價主要圍繞成本運行。而近月合約受養殖情緒與調控政策提振,表現出較強的抗跌性。在產業資金主導的背景下,市場預期趨于理性,更容易消除定價偏差,推動期限結構趨于平坦。最后,政策調控精準度不斷提高。近年來,監管部門通過加強監測、定期與集團企業和第三方數據機構交流等方式全面掌握行業動態。準確的數據會帶來準確的引導,持續準確的引導會提高政策調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