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引擎,其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產業鏈安全和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發展特征,對金融服務提出了系統性、多元化的新需求。銀行作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通過優化綜合金融服務體系破解產業發展融資瓶頸,成為推動新型工業化落地的關鍵力量。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下,銀行機構正從資源配置、產品創新、風險防控等多維度發力,構建與新型工業化適配的金融服務生態。
政策賦能為銀行服務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制造業金融服務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通知》,明確要求單列制造業信貸計劃、提升中長期貸款占比,為銀行資源投放錨定方向。2025年8月,央行等七部門進一步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提出構建“貸款+債券+股權+保險”聯動的金融工具體系,為科技成果轉化引入耐心資本。這一系列政策從頂層設計層面打破了傳統信貸局限,推動銀行從單一融資提供者向綜合金融服務商轉型。
當前銀行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多維支撐格局,但仍面臨結構性適配難題。從實踐成效看,頭部銀行已率先構建特色服務模式,以“商行+投行”“境內+境外”雙協同機制整合資源,既通過全鏈條資金調配激活工業領域供應鏈融資活力,也依托跨市場服務優勢推動科技企業貸款規模與覆蓋廣度雙提升。針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推出專項服務舉措并制定差異化授信政策,強化對產業基礎再造與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的金融供給。在產品創新上,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首臺(套)裝備保險等新型產品不斷涌現,前者通過專利價值評估突破輕資產抵押限制,后者依托保險補償機制分擔技術落地風險,有效緩解了科技企業研發與產業化階段的融資困境。
但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其一,資源配置失衡問題突出,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的中長期資金需求尚未充分滿足,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中仍面臨融資可得性不足的問題;其二,風險與收益匹配機制尚不健全,科技研發的高風險性與信貸資金的安全性要求存在天然沖突,部分銀行因風險顧慮不敢貸、不愿貸;其三,數字化服務能力滯后于產業需求,跨機構數據壁壘導致對企業技術價值的評估精準度不足,服務效率難以適配產業迭代速度。
優化銀行綜合金融服務體系,需聚焦新型工業化核心需求實現精準突破。在資源配置層面,應強化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結合,落實制造業信貸計劃單列要求,推動政策性銀行、大型銀行發揮頭雁作用,將更多資金投向基礎零部件、工業軟件等薄弱領域。
產品與服務模式創新是提升適配性的關鍵。銀行需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對初創期科技企業側重股權融資對接與知識產權質押,對成長期企業提供并購貸款與跨境金融服務,對成熟期企業開展綠色信貸與資產證券化合作,體現“陪伴式”金融服務的價值。在產業鏈服務上,應深化“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模式,通過應收賬款融資、倉單質押等工具打通上下游資金循環。
數字化轉型與風險防控升級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銀行需依托大數據構建科技企業專屬授信模型,突破“看抵押、看流水”的傳統邏輯,建立“看技術、看團隊、看未來”的評估體系。同時要健全風險分擔機制,通過與政府產業基金合作、發展科技保險等方式,分散研發創新風險。在綠色金融領域,應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對接工業綠色轉型需求,助力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政策協同與生態共建是形成合力的重要支撐。銀行應主動對接國家級產業基金與制造業創新平臺,參與“資金支持+平臺孵化+產業對接”的生態閉環建設,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鏈路。監管部門需落實盡職免責制度,優化不良貸款處置流程,為銀行信貸投放解除后顧之憂。
新型工業化的深入推進為銀行轉型提供了歷史機遇,而銀行服務體系的優化完善則是產業升級的重要保障。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當銀行的資源配置更精準、產品服務更適配、風險防控更有效時,必將為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注入更強動力。這種產融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環,終將推動制造強國建設邁出更堅實的步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