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白日之下》,呈現了養老院舍的一幕:兩名看護人員需要照顧八十多位入住者,院舍空間逼仄,其中既有殘疾人士,也有年邁長者。影片通過這樣的情節,將香港養老資源緊張的現狀真切地帶到了觀眾面前。
這一現實背后,是香港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中國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據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顯示,中國香港人均預期壽命達85.5歲,其中女性平均89.6歲。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推測,未來人口老齡化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到2050年,每3名港人中約有1名是長者。
龐大的養老需求,使得瞄準香港長者群體成為大灣區養老機構的共識。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25年發布的《數據透視》顯示,2024年定居廣東的香港長者(65歲或以上)已近10萬名,較過去10年增長超過40%。
看中這一市場機遇的養老機構不在少數。一方是香港特區政府選定的24家“廣東院舍服務計劃”機構,另一方則是身處局中的非院舍計劃養老機構。
如何吸引香港養老客戶?大灣區養老機構正在以多種方式積極解題。
誰在提供跨境養老服務?
9月30日,深圳市寶安區悅年華頤養中心的三樓,香港長者跨境養老考察團的成員們正在認真聽院長陳琪講解該院養老優勢。
陳琪院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前香港客源占比約10%,共十幾人,他們的設施與服務更適合半自理、追求居住品質的港人,會先聚焦這部分群體,逐步推進港人客源拓展,同時等待政策進一步完善,降低運營風險。
除了上述養老機構瞄準香港老人,加入“廣東院舍服務計劃”的養老機構已經率先搶占了一部分客源。
2014年,香港社會福利署為給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的長者增加安置服務選擇,啟動相關試驗計劃,將服務覆蓋范圍由香港擴展至粵港澳大灣區。符合資格的長者入住該類機構后,其食宿、護理、個人照顧及基本醫療費用由香港社會福利署承擔,長者僅需支付少量個人消耗品費用。
2020年1月,該計劃轉為常態化政策。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最新公開消息,參與計劃的養老機構已有24家,覆蓋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門、肇慶8個內地城市。
深圳市光明區高樂亦嘉(光明社會福利院)便是其中之一。該院相關負責人深高速深高樂康健康服務(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國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項目2023年開業后,將主動申請加入“廣東院舍服務計劃”作為項目發展的重要規劃。加入計劃7個月以來,機構累計接待了上千組香港客戶的來訪參觀,已有40余位香港長者選擇入住,200多組香港長者來院入住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特區政府在篩選納入廣東院舍服務計劃的機構時,有明確的主體偏好。深圳市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梁曦文告訴記者,香港特區政府優先選擇國企、央企或保險公司背景的機構,認為這類機構資金實力強、運營風險低,能為老人提供長期保障;對民辦機構則顧慮較多,擔心其因經營問題“退出后無人負責老人安置”。
大灣區養老機構為何聚焦香港長者群體?
除了香港養老需求激增的現實因素,內地市場競爭激烈、盈利難也是重要因素。
以深圳為例,當地養老機構空置率約42%。本地公辦養老機構收費價格低,但僅限本區戶籍老人,這進一步壓縮了民營機構的本地客源空間。因此,外部的香港客群成為內地養老機構的重要目標。
同時,香港長者具有客單價高的特征。廣東快驗保健康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市場拓展經理陳蔚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香港養老客戶對價格相對不敏感,1萬元以下的月費均在其接受范圍內,這一水平高于深圳市場化養老機構目前6000元至8000元的平均價格。
陳琪也觀察到,香港長者更愿意為優質環境買單。以房型選擇為例,悅年華頤養中心以雙人間為主,每個床位每月7000元,若選擇獨住需額外加4000元,而大部分香港長者都會選擇加錢獨享單間。此外,養老機構周邊擁有完善的生活配套和醫療條件更會成為香港長者跨境養老的加分項。
多重挑戰
盡管香港客群看似是優質客源,但跨境養老生意并非易事。
“廣東院舍服務計劃”養老機構是眾多香港長者大灣區養老的首要選擇。
黃阿婆是入住納入“廣東院舍服務計劃”機構的香港跨境長者,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深圳選擇養老機構時,機構是否納入該計劃是她的重要考量,因為她認為與政府合作的機構有政府監管,更為安全規范。
這對機構的成本與運營相應形成挑戰。
據了解,加入“廣東院舍服務計劃”后,該類機構每接待一位香港長者,每月可獲得5000元~12000元的香港特區政府補貼費用,即香港長者在機構的養老費用,包括食宿、護理、個人照顧及基本醫療費用等。但在這筆補貼的實際使用中,承接服務的機構需按規定向香港社會福利署指定的保薦機構支付20%~30%的推薦費——因政策明確要求,加入“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等相關項目的內地養老機構,必須通過香港保薦機構推薦才能納入認可名單,這一環節的費用扣除,使得機構承接香港特區政府推薦長者時的價格優勢,相較面向內地本地客群時并不突出。
同時,加入“廣東院舍服務計劃”后也會增加相關運營成本,該類機構需要接受香港特區政府監督,完全遵循香港服務體系,建立一套符合香港養老運營標準的臺賬,包括港式餐飲、康復計劃、評估流程等,這意味著養老機構需要建立內地與香港客群兩套服務體系,運營復雜度顯著提升。
有養老機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香港長者更關注服務細節,也需要機構在服務深耕上投入更多精力。
不過,加入“廣東院舍服務計劃”也會為該類養老機構帶來利好,一方面是帶來客流,降低床鋪空置率,另一方面也可形成品牌外溢效果,使其成為香港老人大灣區養老的優先選擇目的地。
深圳市光明區高樂亦嘉(光明社會福利院)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加入“廣東院舍服務計劃”后,除了吸引到享受該計劃資助的香港長者,還為機構帶來了部分自費入住的香港長者。
與納入“廣東院舍服務計劃”的養老機構相比,非院舍服務計劃的養老機構經營策略可更靈活,可根據企業發展戰略,調整服務體系與收費體系等。但在納入“廣東入選院舍服務計劃”機構的市場擠壓下,這類機構缺乏價格優勢與官方背書,吸引香港長者的難度更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先后走訪深圳兩家非“廣東院舍服務計劃”的養老機構發現,在滿足香港長者所喜愛的硬件環境基礎上,聚焦專屬人群,推出個性化服務成為該類養老機構的解題思路。
比如羅湖區黃貝嶺養護中心,這是一家村辦集體養老機構,機構內住著早期生活黃貝嶺村、后期移居香港的部分長者,該機構依托其嵌入式醫療優勢,推出個人臨終服務,滿足長者最后的生活尊嚴。
悅華年頤養中心則聚焦半自理、自理等適配人群,會經常組織香港老人喜歡的傳統文化活動,也會針對港人個性化服務,包括固定時間陪香港老人逛街,陪同香港長者返港就醫等。
“大家都看到了市場機會,未來選擇多了,競爭壓力肯定會大,唯有不斷提升服務,才是關鍵。”上述高樂亦嘉(光明社會福利院)相關負責人一語道破了大灣區跨境養老機構共同面臨的挑戰與方向。
(文中黃阿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