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順應時代趨勢,主動去擁抱的業務板塊。
跟隨大中型銀行的步伐,當前不少城農商行紛紛打出了發展科技金融的旗幟。需思考的是,囿于實力限制,區域銀行發展科技金融是否只是一個口號?
農商行探索科技金融
憑借資金規模、人才等優勢,國有大行、股份行這兩年迅速在頂層設計、產品開發、金融服務等多維度布局科技金融,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相比之下,以城農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受到資金、人才和客戶基礎等方面的限制,該項業務的發展步伐相對較慢,但它們并不退縮。
10月3日,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披露,自浙江農商聯合銀行在嘉興啟動科技金融試點以來,各行社經一年多的深入實踐,形成了一批特色服務模式。到今年8月末,嘉興地區農商銀行科技企業貸款占對公貸款比重超過30%,服務覆蓋科創企業7200戶,覆蓋面達70%。
嘉興轄內的多家縣域農商行在機制建設方面已逐步探索出輪廓。
根據浙江農商聯合銀行介紹,禾城農商銀行增設了科技專營機構、組建專項專班;海鹽農商銀行設立科技金融事業部,推出“定點走訪、定制方案、定向推薦”的“三定”服務模式;平湖農商銀行構建“1+1+10”三級科技金融服務架構,即科創金融事業部、科技支行以及10家特色支行。
此外,在長三角跨區域協同方面,嘉善農商銀行還牽頭聯合了上海、蘇州農商銀行,組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科技金融聯合服務團隊,通過“名單互認、服務聯動”實現跨區域協同。
上述嘉興地區縣域農商行的布局,是當前區域銀行主動探索科技金融的一個縮影。
今年8月份,一家上市農商行相關業務負責人在投資者溝通會上表示,該行早在2017年就考慮開展科創金融業務,但2021年終將科技金融的團隊組建完畢。為此,當時該行內部寫了一篇報告,題目就叫“駛向黑海”。
“為什么是黑海?”上述人士解釋道:它既不是紅海也不是藍海,而是黑海,因為對于農商行來講,還看不清。
這也說明,對于區域銀行而言,發展科技金融難度較大,并非只需一腔熱血,既需要根植于區域經濟結構的土壤中,也需要克服自身不足,去主動尋求協作和自我建設。
上市區域銀行科技貸款加速投放
從近期上市銀行半年報觀察,與大中型銀行動輒上萬億元的科技貸款規模相比,中小銀行科技金融貸款規模都較小,且客戶覆蓋量也較低,然而發展速度并不落后。
從規模看,長三角地區的頭部城商行的科技類貸款余額均達到了千億元規模,其中江蘇銀行科技貸款規模站上了兩千億元。
從速度看,半年報數據顯示,2025年6月末,江蘇銀行科技貸款余額2740億元,較上年末增幅17.80%;上海銀行科技貸款余額1835.3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05%;南京銀行科技金融貸款余額1667.90億元,較上年末增幅 12.42%;杭州銀行科技貸款余額1151.80億元,較上年末增幅21.77%。
值得一提的是,農商行也在其所在區域拓展科技企業的貸款投放。借助于上海區域優勢,尤其應上海科創中心、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要求,滬農商行截至6月末的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突破了1200億元,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969.1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62%。
此外,其他區域的城商行科技貸款余額在數百億元規模,也呈現快速增勢。如山東地區的城商行:齊魯銀行今年6月末的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為408.12億元,較上年末增幅17.60%;青島銀行6月末的科技金融貸款余額312.25億元,較上年末增幅20.85%。再如華南地區,截至今年6月末,廈門銀行的科技貸款余額214.87億元,較上年末增幅達18.59%。
除了科技貸款余額這一數據,不少銀行也進一步披露科技企業客戶數量。如江蘇銀行二季度的高質量科技企業授信覆蓋度較上年末提升 1.9 個百分點;青島銀行二季度末的科技金融客群2258戶,較上年末增幅15.97%。
此外,長三角地區部分頭部城商行的科技類企業數量已站上萬戶。如截至6月末,江蘇銀行合作科創企業客戶數超1.3萬家,上海銀行科技貸款獲貸企業數10646 戶。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農商行也根據其所在區域的特點,探索發展科技金融業務。如常熟銀行截至6月末的服務科技型企業超2300戶,貸款余額近150億元,并專注于服務初早期科創企業及科技人才,重點以首貸行的角色服務“首創首投”客群。
部門架構+專營分支機構正在鋪設
通常而言,一家銀行發展科技金融業務需在組織架構上進行適應性建設,如總行設立科技金融相關部室,在分支層面設立特色專營機構。
當前,大中型銀行在頂層設計和組織架構方面的建設趨于完備,中小銀行正在逐步探索。
如今年上半年,寧波銀行設立了一級部門科技金融部,并由科技金融部聯動投資銀行部、授信管理部,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在重點區域設立科技金融專營團隊,配置專業人員。
青島銀行半年報顯示,該行建立以總行直屬一級部室為核心,以專營機構和特色支行為兩翼的科技金融專營機制。蘇州銀行半年報顯示,該行在江蘇省內構建 “10+9+N”的科創金融組織架構,形成數百人的科創金融隊伍,從組織架構和人才配備上保障對科創企業的專業服務能力。
在專營機構設置方面,齊魯銀行上半年新增科技支行1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1家;鄭州銀行在上半年增設了4家科技特色支行。
而對于分支機構人員考核也多實行差異化考核。如廈門銀行表示,該行對科技特色支行或團隊進行差異化考核、資源傾斜等措施,完善科技金融組織管理機制,以支持特 色支行(團隊)發展壯大。
杭州銀行是較早開展科創金融探索的一家區域銀行,該行的科創金融體制機制相對完善,從半年報看,該行在組織架構和團隊建設方面,已建成“一個總部、七個區域中心、N家特色機構”的“1+7+N”科創金融專營體系。
對于中小銀行發展科技金融的難度,西安銀行董事長梁邦海于今年2月發文總結認為有定制化產品服務的創新力度不足、風險評估和精準定價的能力有限、數據信息對業務發展的支撐不夠、地區科技金融生態系統建設不完善等方面。
梁邦海認為,中小銀行資金、技術和人才有限,科技金融產品服務競爭力不夠。此外,科技金融各領域的數據來源廣泛等,中小銀行僅靠自身能力獨立發展科技金融不具有可持續性。
梁邦海建議,中小銀行應立足當地科技產業發展實際需求,融入地方生態并打造科技金融服務品牌,也要配套專業資源,提升自身專業發展能力。
校對:王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