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找鋼未來有三個增量,一個是來自于找鋼國際化,國際化很重要,因為它的噸鋼毛利相對較高,而且這個機遇很明顯會持續好幾年;第二個是找鋼的跨品種,我們利用在鋼鐵(行業)積累的優勢跨品種經營,給我們的用戶提供綜合的物資服務;第三個就是用AI來提效和降本。”找鋼集團(6676.HK)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東,日前在與媒體溝通時表示。
布局國際化:“三年海外再造一個找鋼網”
據悉,國際化布局方面,找鋼集團在內部提出了口號:“三年內海外再造一個找鋼網”。根據找鋼集團2024年財報數據,在2024年,找鋼平臺的鋼鐵交易額達1876億元,鋼鐵交易總噸量達5140萬噸。
若以此測算,三年后,單單一個找鋼國際板塊能實現對以上數值的復制嗎?找鋼集團董事會秘書孟龍解釋說,再造一個找鋼網,并非對現有的鋼鐵交易額和交易噸量的簡單復制,他表示更精準一些表達應該是,三年后海外的找鋼網,其毛利貢獻將不亞于國內業務對于找鋼集團的貢獻。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海外業務的毛利占比為16.3%,相比2024年的9.8%大幅提升。
實際上,找鋼集團早在2014年就開始了對國際化的探索,公司團隊最早的想法是,依托國內鋼鐵的成本優勢,把中國制造帶到海外,業務模式上以自營為主。
2018年,隨著找鋼集團去自營化,找鋼國際也調整了業務模式,不再做自營。2023年之后,找鋼國際的模式逐步調整為將國內的供應鏈服務能力復制到海外市場,即拉通全球的資源,發揮找鋼集團跨國際和區域的資源組織能力,服務出海的國企和央企。
這樣的業務模式調整,得益于大型央、國企的基建出海,以及中國制造業的大量出海。“他們在海外設廠就要買鋼材,我們就給他們提供服務。對找鋼來說,這是我們的戰略性機遇。”王東指出,中國基建公司和中國制造業大量的出海,對找鋼集團來說,將帶來至少5年的大紅利期。
“我覺得印尼(市場)像中國20年前的感覺,像中東、東南亞,包括拉美和非洲這些國家,他們的工業市場都像中國20年前,它們在發展,發展就要修道路、修橋梁、修房子,包括引入國外的投資者在當地搞制造業,這時候供應鏈是頭疼的事情,所以我們就過去幫他們做供應鏈。”王東表示,海外的供應鏈組織效率較低,而中資企業往往對于供應鏈的要求比較高,找鋼集團通過數字化系統+標準化服務體系,再加上在國內已經積累的央、國企客戶,樣板效應帶動口碑擴散,對“當地以印度人為代表的小貿易商”形成了降維打擊。
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找鋼國際業務交易量營業收入3.39億元,同比增幅38.9%;交易噸量同比增幅58%;毛利同比增幅90.5%;單噸毛利持續增長,同比增幅達20.6%。目前找鋼集團已經在阿聯酋、沙特、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子公司。
具體項目上,在東南亞,找鋼國際參與了包括中泰高鐵、馬來西亞物流中心等重大基建項目;在阿聯酋,找鋼國際依托迪拜公司,客戶由1家裂變至4至5家,項目目前擴展至約20個。
找鋼集團透露,找鋼國際在迪拜籌建了在海外的第一個加工廠,預計今年年底投產。團隊建設方面,目前找鋼國際團隊不到100人,但財務、人力、行政等崗位都已配備齊全,找鋼國際還計劃明年將團隊擴充到200人。
拓展非鋼:電工電氣領域年底實現“跨越式增長”目標
“整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鋼材的用量大概是在1.4億噸左右,也就是說只占中國產量(10億噸)的不到15%。我們找鋼國際現在的交易量其實很少,我們去年才10萬噸左右。”王東說,目前找鋼集團還處于出海的第一階段,即為國內建筑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項目,提供供應鏈的組織能力;在第二階段,找鋼集團將為國內的制造業企業提供服務,打通從鋼材生產到終端的服務鏈路,實現跨行業的供應鏈能力的完整輸出;第三階段,找鋼集團將不再限制服務的客戶和對象,而是通過深挖海外本地市場的需求,做好本地化服務,繼而實現拉通全球資源、服務全球市場的目標。
對于非鋼領域的拓展,王東表示,選擇標準在于:該行業是個商品極度標準化的;SKU要非常多,對平臺的信息化能力要求比較高;不會有太多的售后。
“因為每一次采購行為都需要財務、對賬、結算、發票一堆事,而我們的鋼鐵采購是最高頻、金額最大的,我們在這方面領先,那么按道理來說,我們進入其他的領域就會容易一些。”王東表示,在非鋼領域,找鋼集團首先布局了電工電氣業務。
數據顯示,找鋼集團2025年上半年非鋼鐵業務交易額達2.1億元,同比增長23.0%。其中,電工電氣業務交易額達1.9億元,同比增長108.9%。截至2025年6月30日,非鋼業務累計合作供應商576家、累計服務客戶2128家,覆蓋SKU超3935種,完成訂單31498筆。
據透露,為布局電工電氣品類,找鋼集團內部已經成立了單獨的找鋼工品事業部,該事業部去年僅通過20人團隊就實現了非鋼業務4億元左右的交易額,今年將爭取到年底實現“跨越式增長”的目標,并實現電工電氣市場在海外市場的突破。
對于未來,找鋼集團管理層充滿信心,就在9月29日,集團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決議行使購回授權,擬在公開市場以現有內部財務資源以最高價每股A類股份10港元購回不超過約1.07億股A類股份。(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