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疊加,文旅市場熱度攀升。10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信息顯示,國慶中秋假日8天,全國國內出游8.88億人次,較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增加1.23億人次;國內出游總花費8090.06億元,較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增加1081.89億元。
“國內旅游出游人數、旅游花費、出游半徑、目的地游憩半徑、入出境旅游人數等主要指標創下歷史新高。”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
從游玩主題看,各地紅色旅游景區創新展陳方式和體驗活動,江西井岡山、陜西延安、湖南長沙橘子洲頭、浙江嘉興南湖等地游客云集,市民游客在參觀旅游中涵養家國情懷。豐收、中秋主題備受青睞,江西婺源縣篁嶺景區“曬秋文化季”、上海天文館“月球漫步”廣受歡迎,湖北省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舉辦中秋夜專場活動,吉林長白山景區推出“慢行賞秋”徒步線路。城鄉消費場景協同發力,湖南長沙商圈融合購物與演出,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以“村馬”賽事串聯長桌宴與文創集市。入境旅游迎來熱潮,重慶磁器口古鎮、西安大唐不夜城等景區外國游客增多,文化游、購物游等受到外國游客喜愛。
“跟著賽事去旅游”“跟著音樂去旅游”“跟著課本去旅游”“跟著影視去旅游”成為假日旅游市場擴容和消費升級的新動能。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國慶中秋期間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各地圍繞演藝、民俗等主題舉辦文化活動,為文化藝術消費增添了新動能。文化藝術服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8.6%,其中,藝術表演場館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0%。
科技賦能新場景新體驗。深圳龍崗機器人主題街區、北京亦莊機器人主題餐廳和4S店、湖北隨州銀杏谷水幕電影等讓游客感受“文旅+科技”的魅力。“科技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戴斌說,游客去敦煌依然要看莫高窟、懸泉置、鳴沙山、月牙泉,也會去印局、書局和無界,還會去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的新能源產業基地看被網友稱為“人造小太陽”的熔鹽塔、1萬多面阿基米德鏡、不時可見的“丁達爾效應”。科技原理和工程技術會成為研學旅游者的新選擇,科技場景和生產車間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美麗的風景線。
從出行方式看,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假日期間,多數游客選擇了自駕遠行、自助度假,多種交通方式的組合讓“我的行程我做主,我的體驗我做主”全面覆蓋了往返交通、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和目的地生活體驗的全過程。
具體來看,45.7%的受訪者選擇了自駕游,同比增長了6.8個百分點,遠高于17.5%的高鐵和7.4%的飛機出游。與此同時,受交通便利影響,部分游客選擇了提前出行和錯峰出游,假日旅游呈現“前展后延、多次出游”和多目的地趨勢,單次行程中,79.2%的受訪者游覽了2—3個城市。在旅游目的地,游客廣泛使用地鐵、公交、網約車、出租車、共享單車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并視之為本地生活體驗的一部分。
戴斌表示,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加上家庭乘用車的普及化,讓陸海協同、立體出游的國民旅游夢想照進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現實。假日期間,游客平均出游半徑212.66公里,游客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徑23.04公里,同比分別增長14.8%和24.5%。
此外,目的地游憩半徑的延展,以及交通方式和休閑空間的共享化,有利于旅游消費向“煙火小店”下沉,讓更多的傳統業態和本地居民受益。
不過,戴斌也強調,自駕旅游和度假客群的增加正在改變傳統的旅游消費行為,并對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社會影響測算帶來了新的挑戰,比如汽車加油、充電和車輛租賃等行前消費,高速公路服務區消費,還有自有度假用房、短租公寓和度假民宿使用期間的水電氣暖、物業和生活用品采購等消費行為,尚未進入傳統的旅游統計體系和數據分析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