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買了個學習機,就是為了他后面賣課的。”
張女士的這句話,反映出了諸多購入了作業幫學習機家長的窘境:一款承載著家長對AI教育、名師資源的厚望,售價達數千元的學習機,在實際使用中給用戶留下的最深印象竟是其背后的營銷體系。
本應專注于學習的智能教育硬件,似乎正在扮演一個“推銷員”的角色。
“智能教育助手”變形記
幾個月前,為了幫助“小升初”的孩子順利銜接初中課程,張女士經過比較,花費四千多元購入了一臺作業幫“AI金牌輔導”X50學習機。“因為孩子現在初中課比較難,我們上班也忙,”張女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在她的設想中,學習機本應能分擔家長輔導壓力、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
然而,這份期待很快落空。張女士表示,學習機內置的基礎功能體驗不佳:做題、批改功能與普通教輔差別不大,用免費的AI應用“豆包都能搞定”;自帶的錄播資源則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學習上收效甚微,但另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卻被悄然打開。張女士表示,作為作業幫核心賣點的“名師資源”背后,許多通往“名師直播課”的操作,都指向一套固定的流程:先是在學習機上被要求安裝微信,繼而添加各類“輔導老師”,最后便是營銷信息的“輪番轟炸”。
在學習機的指引下,她很快加上了至少六個不同名稱的企業微信組成的營銷矩陣。這些企業微信賬號背后的公司名各不相同,包括“好課在線”“小船出海”“一課直播課”等。
這些頂著標注著“初中教務”“XX老師”的藍綠色頭像的賬號,在微信上展開了五花八門的推銷門路。一些賬號機器人式地批量發送課程廣告;另一些則打起“苦情牌”,傾訴自己當年求學的不易,“真心建議”孩子購入課程。
騷擾并未止步于微信。很快,機器人和真人的營銷電話接踵而至。張女士觀察到,這些電話在周四到周六孩子的休息時間最為密集,推銷人員甚至深夜的11、12點也會撥打語音電話。推銷來電的內容多為催促孩子去上課,即使她沒有為孩子報名任何課程。
在一通推銷電話的指導下,張女士為“名師資源”下載了“一課”平臺。客戶端上的直播體驗課顯示,一款名為“初一狀元領跑班”240課時的四科套餐標價達5070元,已經超過張女士當初購入學習機的價格。
“一課”平臺付費課程推銷截圖。圖片來源:受訪者
令張女士不解的是,當她向安裝學習機時最初添加的“官方客服”詢問其中一名銷售人員的身份時,得到的回復竟是“那個人是另外一個團隊,如果不想理會,你也可不理會”。同時,其提供的屏蔽推銷電話的解決方案相當繁瑣。
截至發稿,作業幫方面未就此向界面新聞作出回應。
官方課程,還是“其他團隊”?
張女士的經歷并非個例。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針對作業幫T30、T35、X98等多款學習機的投訴中,“過度推銷”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大量用戶的投訴稱“收到學習機后作業幫一直有人打電話推銷課程”,“注冊作業幫學習機賬號天天短信電話轟炸推銷課程沒完沒了”。在一些極端案例中,用戶還遭到了自稱“作業幫教務處”人員的短信“辱罵” 。
此外,所謂“付費課程”的內容和退費機制也引發了爭議。一名稱其購入了語數外三門付費課程的消費者投訴,課程“廣告推銷內容偏多”,一節七十余分鐘的課“正常內容不超過四十分鐘”;而當初“哪怕最后一節課都可以申請退課退費”的承諾,在實際操作中卻變成了繁瑣的“按節收費按節退課” 。
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已有許多針對作業幫學習機推銷問題的互助帖文。在部分資深用戶看來,這個問題有著另一套解釋。
一名帖主、學習機用戶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與其交流的用戶反饋的大部分推銷問題,多數為“添加了不正確的作業幫的輔導老師”。
她還提供了一套自己的分辨方法:從學習機里加的官方“金牌輔導老師”一般是黃色、金色的頭像,這類輔導人員多分發帶學課程的通知鏈接,不涉及語音、電話等推銷;而反饋較多、推銷花樣百出的,往往是前述張女士所添加的這類藍色、綠色的頭像。
在她看來,很多用戶可能是接觸到了打著“作業幫”旗號的賣課團隊,導致誤以為是學習機官方推送。
銷售人員企業微信截圖。圖片來源:受訪者
界面新聞記者查詢企查查等平臺發現,張女士的“金牌輔導”企業微信的“小船出海”為小船出海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旗下運營平臺便是“作業幫”。藍綠色的銷售人士方面,“一課直播課”隸屬于北京凌云一課線上學科培訓學校,更名前為“北京作業幫線上學科培訓學校”;“好課在線”,亦為作業幫旗下平臺。
與此同時,一位家長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她在門店購買T50型號的作業幫學習機時,店員主動提出“可以幫忙屏蔽掉那些推銷電話”。一名來自陜西的用戶分享了作業幫學習機門店內擺放的“官方聲明”,這份就學習機全系產品內部資源及服務的聲明內容寫著,“針對近期關于‘二次收費’問題的不實謠言,作業幫學習機終身免費更新,無二次收費”。
一邊是官方“無二次收費”的鄭重聲明,另一邊卻是用戶被高價課程反復推銷的現實;一邊是“第三方團隊”的解釋,另一邊卻是門店店員“心照不宣”的應對方案。
無論這些營銷行為的來源究竟為何,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消費者在購買學習機后,普遍陷入了一個需要自行分辨“官方”與“第三方”、“正常服務”與“營銷騷擾”的產品生態中。
高增長背后的“模式之困”
用戶的體驗,一方面與“雙減”后整個教育硬件賽道的演變息息相關。
2021年,旨在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政策出臺后,一批原本倚重學科培訓的在線教育公司開始轉變業務形態,而教育硬件成為其轉型的重要賽道之一。
國金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后雙減”時代,學習平板順勢承載了培訓補習需求,對高質量、個性化內容需求加強,教培企業入局、生成式AI應用進一步加強了“內容為王”的競爭路線。這一定位,讓學習機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成為部分教培企業昔日培訓資源、獲客的新“容器”;而用戶的體驗也隨之變得復雜,一次性的硬件購買,可能只是進入一個持續性內容服務生態的開始。
目前市面上的學習機主要分化為三個賽道。一是以作業幫、學而思等原本從事教培行業,后轉向教育硬件賽道的教培派,以多年來積累的課程內容資源為優勢;二是積累起遍及全國的下沉渠道、具有較強品牌號召力的步步高、讀書郎等硬件派。憑借互聯網、AI技術崛起的科大訊飛、百度、網易有道等企業,也逐漸成為學習機市場的新勢力。
具體來看,IDC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學習平板市場出貨量為154萬臺,作業幫、學而思、小猿等“教培系”企業在出貨量上占據了市場前五的三個席位,其中作業幫以28.5%的市占率遙遙領先。隨著市場的競爭加劇,教育硬件的核心基因——“賣內容、賣服務”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商業模式。
另一方面,現行學習機中AI體驗的落差也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劉云表示,升級與變革驅動中國學習平板市場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伴隨AI大模型能力演進和學習資源擴充,市場對學習平板的認知正在逐步改善。今年1月DeepSeek(深度求索)發布開源模型R1、顯著降低算力成本后,作業幫、猿輔導等多家企業迅速宣布教育智能硬件接入DeepSeek,市面上逐漸出現了“AI雙師”“AI三師”等多種新形態。
作業幫早在2023年就推出全新AI老師一對一智能學習機,加碼AI學習機領域。目前主打的幾款X、T、P系列中高端產品,均以“AI金牌輔導”“AI超級老師”為主要產品賣點。
然而,這套圍繞“AI”展開的營銷敘事,與用戶的實際體驗和業內人士的看法存在差異。在張女士這樣的用戶體驗不佳之外,網易有道高級副總裁吳迎暉此前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稱,教育智能硬件想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AI老師,在解題之外還要理解情感、認知與學習習慣。同時,加持了AI的學習機可能存在的超前教育、推銷所隱含“課外培訓”的合規隱患等等,亦是尚未得到厘清的問題。
行業自律已然開始。日前,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牽頭,與包括作業幫、科大訊飛、網易有道、百度、DeepSeek等10家企業在京聯合簽署《智能體賦能學生全面成長公約》。《公約》指出,教育智能體應有效防范違背教育本質的功利化傾向,堅決杜絕傳播錯誤價值觀和不良信息,防止機械重復刷題,避免加重學生學業負擔、限制學生想象空間、惰化學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