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正在激活投資動能的時候,粵商成為一股關鍵力量。
9月28日~30日,2025世界粵商大會在廣州召開。這場每兩年召開一次的大會,既是粵商嶄露發展新形象的舞臺,也是廣東招商引資、聚合資源的一個重要契機。今年,來自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名粵商代表參會,其中不乏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廣東省民營企業100強企業。
他們并非空手而來,也沒有空手而歸。僅現場簽約的項目就有24個,總投資額達444.58億元,涵蓋人工智能、半導體、網絡與通信等重點產業領域,聚焦科技創新、深耕實體經濟、聯動海內外資源的特性異常鮮明。
這是廣東投資潛能的一個縮影,也是粵商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加碼投資廣東的新邏輯。
“廣東確實是太特殊了,創業環境非常好,也很宜居,我永遠不會離開這里?!本呱碇悄苄袠I企業帕西尼創始人許晉誠說。
廣東省工商聯主席、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表示,要“再造一個新廣東”,還需要更多新鮮血液的加入,歡迎來自未來產業、戰新產業和傳統產業在內的任何領域的企業到廣東投資、賺錢。
科技突圍
“我是一名在廣東扎根近二十年的創業者,自2007年創業起,我們始終扎根于廣東這片創業熱土,親歷并推動著廣東制造業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執委、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表示,企業成為首家登陸創業板的機器人骨干企業,再到如今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每一步都離不開廣東制造業發展的大環境。
眾所周知,廣東是民營經濟大省。截至8月末,廣東全省登記在冊民營經濟組織1925.17萬戶,同比增長6.47%,占全省經營主體總量的96.45%。其中,私營企業834.53萬戶,同比增長10.6%;個體工商戶1090.64萬戶,同比增長3.52%。這就是粵商的多元生態。有與會嘉賓打趣地說,廣東的特產是“老板”。
但是,“老板們”也正處于全球經濟周期新舊交替、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粵商又該如何拓展全球市場份額?
科技創新是必選題。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表示,大灣區作為全國創新高地,集聚7.6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位居全國首位,期待與更多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創新聯盟,特別是在AI大模型工業應用、半導體顯示等關鍵領域協同攻關。
最新數據顯示,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9年位列全國第一,同時“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登頂全球創新榜首。
一組數據勾勒出廣東產業變革的壯闊圖景:已形成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8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入選國家隊。今年1—8月,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智能手機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大會現場授予的100位“廣東省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獲獎者,以及獲得“廣東省光彩事業貢獻獎”的38家企業中,既有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科技與新興產業表現突出的企業家和創業者,還有來自建材家居、消費品等傳統行業的企業代表,這都指向了廣東的堅實根基——制造業與實體經濟。以制造根基為積淀,粵商更有信心推動形成有強大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強的產業生態。
“工廠門口就是市場?!眳秦S禮表示,廣東有非常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強大的產業集群為機器人企業提供了非常廣闊的驗證場景,對于廣大科技型公司來說更是有著很大的支持力度。
如今,粵商在多個前沿領域并行發力,推動著廣東新興產業滾滾向前:騰訊混元模型登頂開源熱榜;華為的三折疊屏手機宣告高端芯片突破重圍;帕西尼、眾擎、逐際動力獲得投資者融資青睞;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馳騁在城市智能駕駛的試驗場;小鵬匯天、億航智能勾勒出未來城市的低空交通圖景……
在營商環境方面,廣東也動作頻頻,《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從市場準入、融資支持、營商環境等方面為民營經濟注入強勁動力,密集地向民營企業釋放積極信號,讓粵商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為突破口,構建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廣東省工商聯主席、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告訴南方財經記者,如今廣東民營經濟體量巨大,粵商遍布全球。要“再造一個新廣東”,還需要更多新鮮血液的加入。廣東歡迎來自未來產業、戰新產業和傳統產業在內,任何領域的企業到廣東投資、賺錢。
“只有在廣東這個地方可以用最少的資金,用最快的時間去進行大量的驗證,做出最好的產品?!弊鳛椤靶迈r血液”的代表之一,許晉誠回國創業前考察了美國、日本等多個地方后,最終選擇在廣東進行具身智能領域創業,他表示,“廣東是全世界范圍內極少數擁有成熟供應鏈和豐富產業集群的地方,營商環境讓創業者很舒服。”
布局全球
改革開放至今,粵商的“出海經”已經寫了四十多年:廣州希音構建的時尚產業互聯網成為連接中國制造與全球市場的橋梁;深圳比亞迪斬獲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惠州億緯鋰能把工廠搬到馬來西亞用鋰電接通全球;拓斯達上半年海外銷售同比增長48%,實現全球布局的東莞智造……
“企業不出海就出局,只有出海才能開新局。”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在2025世界粵商大會上的發言讓人深思。蔡冠深的發言與本屆世界粵商大會主題“粵聯四海 商創未來”不謀而合。
廣東省總商會名譽會長、香江集團董事長翟美卿表示,粵商向來以“敢為人先、務實創新”聞名天下。回顧歷史,前輩們憑借一股“闖勁”和“韌勁”,“下南洋、闖世界”,把生意做到全球各個角落。
如今,時代在變,新一代粵商應該如何傳承和創新?隨著全球經貿不確定性持續上升,國際經濟貿易格局重構,粵商群體又該如何面向全球市場?
李東生表示,適應全球化新階段,要加快從出海到扎根的轉型,做大全球業務蛋糕,拉動出口和國內產業發展,從產品輸出轉向能力輸出、生態落地。今年上半年TCL整體營收1728億元,增長12%;海外營收817億元,增長15%,同期出口也增長6%。
大會現場發布的粵商“走出去引進來”優秀案例,既有格力電器自主品牌出口占比70%,打贏一場20年的出海獨立戰爭;也有海大集團不做“賣貨郎”,爭當東南亞養殖戶的共生伙伴;還有明陽集團用中國智造,點亮從地中海到新絲路的能源版圖……這些粵商正通過遍布世界的商業版圖,成為廣東企業開放發展的鮮活范本。
當然,無論是出海還是科技創新的過程,肯定會有所挑戰和不確定性。對此,吳豐禮在演講中指出:“起伏是成長的常態。‘內卷’意味著機會,只有韌性才是創業者的底色。”
“我們粵商做生意,最喜歡的就是‘飲頭啖湯’,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F在的‘頭啖湯’,就意味著要敢于攻克核心技術領域的‘硬骨頭’。”翟美卿說。
與會粵商紛紛認為,面向全球進行的產業科技競爭,粵港澳大灣區要積極且善用遍布全球的粵商網絡,共享灣區機遇、強化全球協作。
上世紀80年代末回到廣州投資興業創辦僑鑫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周澤榮表示,僑商根在灣區,脈連全球,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熱土之一,廣大粵商朋友要以實干擔當成為灣區建設的堅定參與者、積極推動者。
大會現場舉行世界粵商招商引資簽約儀式,現場簽約的項目共計24個,涵蓋人工智能、半導體、網絡與通信等具體領域,總投資額達444.58億元。這些項目既有聚焦科技創新的前沿布局,也有深耕實體經濟的具體實踐,還有聯動海內外資源的開放合作,充分展現粵商群體的戰略眼光與實干精神。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表示,在當前全球背景下重新審視粵港澳大灣區,預計在未來的十年內,大灣區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中心和科創中心,全球粵商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時代機遇,這既可以成就自身事業,也能夠造福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