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地緣局勢在不斷演進,全球經濟格局也在不斷重塑,外部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和不確定性,需要我們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予以對沖,因此,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性就越發凸顯。
毫無疑問,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理念正在不斷深入。國慶長假期間,一位知名老專家對本世紀初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分析,也再次加深了人們對區域發展再平衡、產業鏈構建、產業振興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認知和思考。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選答題,而是必答題,更是要完成的滿分題。
具有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源配置這三大基礎功能的期貨市場,已經用實踐證明了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極其重要的市場推手。這是期貨市場的價值所在,也是期貨市場的歷史使命。
期貨日報融媒體中心在2020年新年獻詞中也總結道:“致力產融結合的期貨市場,傾30年之力已茁壯成長為國家戰略的忠實執行者、實體經濟的堅定護航者、統一市場的重要推動者。”
早在本世紀初,強筋小麥調研場景就給記錄者留下了足夠深的印象:一個強筋小麥市場化生態圈的良性形成,不僅實現了產業鏈微觀主體多方合作共贏,盤活了相關產業鏈的多種要素,激發了相關產業鏈的多層活力,還切實引領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并實現了優質優價,打造了糧食領域“種、播、管、收、儲”全流程的標準化作業,促進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融通,解決了長期困擾政府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市場資源優化配置難題。
可見,期貨市場運行早期就已初步起到牽動產業鏈、經濟鏈、社會鏈“牛鼻子”的效用,以精巧的市場化手段把產業鏈上下游及社會周邊相關資源有效地配置起來,成功地帶動和推動了經濟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和思想觀念的深層更迭。
不管是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源配置的三大基礎功能發揮,還是標準理念、規則意識、庫存信號的市場統一引領,期貨市場在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殊價值。近年來接連發布的相關重磅政策充分說明,期貨市場已經被賦予了國家宏觀經濟治理重要抓手的獨特地位。
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特別提及但又容易被忽視的是,期貨市場30多年來為實體經濟產業鏈上下游培養和輸送了一批批既有國際視野又有風控能力的期貨與現貨兩棲人才,不遺余力地把風險意識和風控理念植入經濟和社會各領域,切切實實地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力量和智力支持。
從商品流動到規則對接,從要素引進到制度創新,實現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的有機結合,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轉化為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我們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要以對內開放做強國內大循環,在對外開放中推動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良性互動。
眼下澳大利亞鐵礦石何去何從正在成為國際熱點,全球鐵礦石等資源貿易乃至經濟金融格局的快速演進,正在重塑國內國際雙循環和國際統一大市場,這無疑對國內期貨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戰略要求和更迫切的市場需求。
而把期貨市場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和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期貨故事”講好,也是期貨業界需要認真對待的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