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中國資本市場迎來重要轉折點,“9·24一攬子金融政策”的落地為券商經紀與財富管理業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024年“9·24一攬子金融政策”落地一周年之際,券商中國記者專訪了東海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財富管理業務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勇田。
李勇田在采訪中表示,2024年“9·24”以來,個人投資者投資交易更加活躍,配置更加多元化,對熱點行業、高股息和紅利政策的關注度上升,對于ETF配置和專業性工具的需求大幅提升。
他表示,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券商應不斷深化財富管理轉型,推動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動態配置與專業陪伴服務升級,同時引導投資者聚焦長期目標,避免過多關注短期市場波動,被市場噪聲干擾。
李勇田認為,未來,券商財富管理業務新的增長點在于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由產品銷售向產品配置升級、由賣方通道模式向買方投顧模式轉變以及在互聯網金融方面,AI與傳統業務的深度融合,不斷順應投資者需求,帶動客戶外部資產流入,并對體系外客戶資產產生“虹吸效應”。
偽配置模式正被市場淘汰
“2024年‘9·24’以來,個人投資者投資交易更加活躍,配置更加多元化,對熱點行業、高股息和紅利政策的關注度上升,對于ETF配置和專業性工具的需求大幅提升。”在談到市場變化時,李勇田對記者表示,大量客戶資金從銀行及固收類投資搬家,轉而投向權益類市場,而被動型指數基金越來越受到廣大投資者青睞。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勇田表示,傳統的財富管理理念,顯露出其局限性。
“以銷售為導向的偽配置模式正被市場淘汰。”李勇田坦言,在配置的過程中忽視客戶體驗,過于強調長期持有,忽視了客戶在市場波動中的真實感受、流動性需求和交易沖動。科學的配置應以客戶為中心,基于客戶生命周期、風險偏好及財務目標的長期、戰略型資產組合管理,其核心是風險管理和紀律投資,追求長期勝率。
有觀點認為,客戶配置產品會削弱投資者的交易彈性。李勇田表示,這種觀點存在片面之處。客戶產品配置與投資交易并不沖突。越來越多的客戶在期限分散、標的分散配置的基礎上追求收益合理化,不再單純追求高風險高收益,一些投資者也會在傳統產品配置和股票交易之間進行動態平衡。
“產品配置是戰略底盤,它的作用是錨定長期投資目標,分散風險,防止客戶因情緒驅動而做出追漲殺跌的錯誤判斷。交易彈性是戰術機動,滿足人性與捕捉機會的需求。二者相輔相成、動態統一。”李勇田說。
李勇田表示,在新的市場環境和費率改革背景下,券商應不斷深化財富管理轉型,推動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動態配置與專業陪伴服務升級,從產品導向到客戶需求導向,在深入了解客戶的同時,充分理解投資者的財務目標、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生命周期甚至價值觀,進行多元平衡配置,奉行長期主義,利用不同資產間的低相關性平滑波動。同時引導投資者聚焦長期目標,避免過多關注短期市場波動,被市場噪聲干擾。
多維度應對市場挑戰
李勇田在采訪中表示,過去一年經紀與財富管理業務面臨很大挑戰。傳統通道業務傭金及費率大幅下降,大大壓縮了券商尤其是中小券商生存空間,而由傳統通道業務向財富管理全面轉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基金降費讓利政策有效降低了投資者交易成本,但同步壓縮了證券公司基金代銷業務的收入空間,對目前收入及盈利模式構成顯著挑戰;傳統服務模式與市場需求存在錯配,線下投顧配置與海量客群需求不匹配矛盾凸顯。
“為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我們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做出戰略調整與戰術優化,通過‘服務升級+科技賦能+產品創新’構建以客戶價值為核心的業務增長新引擎,對沖以上挑戰帶來的影響。”李勇田說。
他介紹,東海證券正在設立普惠金融中心,總部負責客戶服務承接、標準化服務體系賦能、投顧產品生產和交付;分支機構普惠專員負責客戶觸達、客戶陪伴和個性化服務。通過系列服務手段,讓廣大長尾客戶享受信息平權、交易平權和服務平權;對于成長層客戶,提供資訊類工具、增值工具二創等進階服務,解決痛點問題,提升客戶黏性;對高凈值客戶和機構客戶,打造專屬投顧團隊,提供定制化資產配置、財富規劃等一對一“管家式”服務。在服務模式上,進行集約化運營+數字化賦能創新。一是重視總部集約化平臺的搭建,在總部層面組建專業團隊,統一構建產品、課程、運營工具等標準化服務體系,實現財富管理資源的集中調配與高效輸出。
同時,公司重視數字化服務生態構建,開發智能外呼系統、智能投顧模塊,實現客戶需求的自動化響應與精準觸達。公私域聯動運營,通過標準化課程、社群運營、直播投教等公私域結合的方式,快速覆蓋多端客戶,提升服務效率與客戶體驗。下大力氣進行產品創新,打造“工具化+場景化”投顧產品體系。圍繞“選股、擇時、資訊、策略、增值”五大核心需求,開發并上架系列投顧服務產品,形成覆蓋投資全周期的工具矩陣。同時加大ETF投顧、資產配置方案等主動管理型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力度,提升服務附加值,逐步降低對傳統代銷收入的依賴。
新的增長點在于以客戶為中心
展望券商財富業務發展,李勇田認為,新的增長點在于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由產品銷售向產品配置升級、由賣方通道模式向買方投顧模式轉變以及在互聯網金融方面,AI與傳統業務的深度融合,不斷順應投資者需求,帶動客戶外部資產流入,并對體系外客戶資產產生“虹吸效應”。
“我們將從組織架構、展業工具、投顧模式到形成商業模式不斷探索,以工具化思維,持續發力場內ETF、場外指數增強、指數衍生產品的發行、持營、定投等工作,同時加強工具化私募產品的布局,提高私募產品的配置能力。”李勇田說。
在投顧方面,李勇田介紹,未來需要將傳統投資顧問服務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構筑特色的“互聯網+投顧”模式。以內容為驅動,通過總分賬號矩陣在主流平臺持續拓寬影響力,通過金融科技賦能,打造直播、社群、互動等場景,形成全天候客戶投顧服務模式。
責編:楊喻程
排版:羅曉霞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