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華德?馬克斯在《價值演算》中直言:“投資的成敗主要取決于對盈利能力的判斷是否正確。”而這種精準判斷的內核,正是認知的深度。查理?芒格亦曾強調,“配得上”想要的事物,本質是讓認知匹配價值。
在快速流變的世界里,誰也無法基于當下作出對未來的判斷;即便這個時代最厲害的人,也同樣被局限在這個時代里。只有將時間拉長,去對話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人、去對話宇宙萬事萬物,才能突破我們被局限的認知,進而提升認知。而對話的工具就是——讀書。
你能看到的各行各業(yè)的聰明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酷愛讀書、堅持閱讀。做投資更需要通過讀書,從更長遠的時空來觀察事物,找出變化中的不變,深刻認知事物的第一性原理,發(fā)現(xiàn)投資價值。
金秋十月、秋風颯爽,創(chuàng)業(yè)資本匯攜手一眾投資大咖,向讀者朋友們分享他們喜愛的書籍,一同順著指尖穿越時空,尋找認知的高點。本期第二期,我們邀請到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做分享。
基石資本董事長 張維
《中國的奮斗:1600—2000》 作者:【美】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難寫,是史家共識。克羅齊有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中國近代史要回答的是中國如何應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何以現(xiàn)代中國”的問題,該核心命題與當代中國的緊密相連,使得這部歷史在某種意義上仍是一部“未竟史”。而無論是西方中心的“沖擊—回應”論,抑或側重于本土經驗的悲情敘事,都未能為這個問題提供圓滿的答案。
徐中約(1923—2005)生于上海,長于亂世,于燕京大學畢業(yè)后,又負笈美國,1954年于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后長期任教于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歷史系。親歷過時代巨變、跨越了東西方文明的生命軌跡,鍛造出他“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獨特史家眼光。
徐中約師從費正清,費氏所創(chuàng)“沖擊—回應”之范式,一度主導中西學界對中國近代史的詮釋。徐中約雖承師門“中西文化沖擊適應”之基,卻另辟學術新境,更著力凸顯中國的主體性與內生變革動能。
徐中約認為,“變化的動態(tài)表明,近代中國歷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種對西方的被動反應,而是一場中國人應付內外挑戰(zhàn)的主動奮斗,力圖更新并改造國家,使之從一個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國,轉變?yōu)橐粋€在國際大家庭中擁有正當席位的近代民族國家。這種見解,避免了用‘外因’來解釋中國歷史及其所暗含中國僅僅是‘作回應’的思想陷阱。”
他將近代中國形成的動力總結為三點:一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二是反對外來因素的民族或種族抗爭;三是在新的天地里尋求一條求生之道。本書也以此為綱,并于第三點上重點著墨。
值此國慶佳節(jié),謹以這部浸潤了“士”之情懷的史學巨著,獻予所有關切中國命運的朋友。
責編:岳亞楠
校對: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