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消費級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蘇州樂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2億元“天使++”輪融資。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家僅成立不到一年的初創公司,自2024年12月成立以來,其已在9個月內完成3輪融資,據業內預計,該公司估值已超12億元。
據記者觀察,具身智能賽道的大額甚至巨額單筆融資在今年頻頻出現。就在9月,成立不到兩年的自變量機器人也宣布完成近10億元A+輪融資。再看海外市場,美國公司Figure AI成立不到3年,一款還在測試的人形機器人,剛拿到10億美元融資,投后估值直接飆到390億美元;此外,一家成立11年的挪威機器人公司,在不到一年時間里估值從8.2億美元飆升至100億美元。
今年的具身智能賽道投融資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企業和技術仍很小很早;二是單筆融資金額大;三是融資節奏快。從今年機器人賽道整體的融資量來看,據IT桔子統計,今年前8個月,國內機器人領域一級市場融資總額達386.24億元,遠超2024年全年212.54億元的水平。
此外,從大額融資的事件來看,根據投中嘉川CVSource的統計,2025年前8個月具身智能賽道融資事件達到了138起,其中億元以上規模的融資事件達到52起。僅在7月7日到13日這一周,就有6家具身智能的初創公司官宣了“億元”級別以上的融資。
“億元級融資”似乎已成為這個賽道的入場門檻,資本對這一賽道的狂熱,再次讓“泡沫”爭議浮出水面,畢竟如今大部分的人形機器人仍處于技術周期,離真正落地應用并走向產業化仍有不小的距離。當前憑借“講故事”獲得巨額資金,不少人擔憂“退潮”之后會一地雞毛,但也有人認為,這次不同于過去任何一次“泡沫”,是對一次顛覆性技術崛起的押注。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份熱度背后的“泡沫”?資本究竟在為什么而“買單”?
記者觀察發現,看似狂熱的資本背后實則有三條清晰的邏輯主線:一是搶抓時間窗口。當前人形機器人雖品類繁多,但真正落地、尤其走進C端家庭的產品屈指可數,賽道正處于“技術突破期”的關鍵節點。誰能率先實現落地并量產、讓用戶形成使用習慣,誰就能搶占先發優勢——一旦技術成熟、市場格局定型,后來者將很難追趕。資本愿意為這種“先到先得”的機會支付溢價,本質是在賭行業“入場券”。
二是押注未來的顛覆性技術。如今的機器人,哪怕是最簡單的掃地機器人,都早已不是簡單的機械,而是AI。支撐其在應用場景中行動自如、聰明感知的不再是簡單的代碼,而是不斷迭代的算法,背后是頂尖AI專家、機械工程師等的協同作戰;把這套算法走出實驗室變成一個產品,還需要在場景中反復測試、解決安全與適配問題,每一個場景的調試都可能燒掉動輒數百萬元。這種“燒錢”式研發,就決定了賽道需要資本持續輸血。
三是萬億級市場的吸引力。高盛預測,2035年人形機器人將替代全球20%的服務業勞動力,市場規模達12萬億美元。這不是普通的技術升級,而是可能重塑生產方式的“產業革命”。資本選擇押注這類賽道,看重的絕非當下利潤表的短期收益,而是未來十年、二十年里能否占據產業主導權 —— 畢竟,當一項技術具備顛覆世界的潛力,提前布局的動作本身,就是對未來主動權的牢牢把握。
但資本的狂熱必然伴隨著“泡沫”爭議,此時更需要清醒區分“良性泡沫”與“投機泡沫”。不可否認,適度的泡沫能激活整個產業鏈:它會推動上下游加大研發投入,加速技術從實驗室向產業端轉化;會吸引更多頂尖人才涌入,緩解賽道“人才荒”;更會讓社會關注聚焦于顛覆性技術,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但如果企業僅靠概念炒作抬高身價,缺乏核心技術突破與落地能力,這樣的“泡沫”注定會破裂;如果高估值背后是實打實的研發投入、團隊實力與技術潛力,這樣的“泡沫”本質是技術攻堅期的必要成本。因此,我們反對盲目跟風炒估值的投機行為,卻應包容那些真正在搞技術的“泡沫”。
如何包容有技術支撐的“泡沫”?從資本的角度來看,不僅要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還需要給予足夠的包容度。人形機器人這類開拓性事業,沒有先例可循,技術需要反復迭代才能適配市場需求,短期內難以實現自我造血。這就要求投資機構背后的LP們,給予技術團隊更多“試錯的底氣”:當前行業常見的對賭回購、各地積極探索的容錯機制等,或許需要進一步優化,只有這種容錯空間,才是顛覆性科技最需要的“催化劑”。
當然,資本是逐利的,本質上是要把賬算得清。這意味著,資本不會為無限期的高估值買單,企業高估值背后必然面臨商業化壓力。但這種壓力并非壞事,它會逼著技術團隊走出實驗室舒適區,去直面真實世界的需求,要尋找足夠大、能支撐規模化落地的場景,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規模化效益。萬億級市場或許不假,但最后有多少人能留下分享市場紅利,創業者和資本都要算好這筆賬。
責編:王昭丞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