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起動機繼電器存在腐蝕風險可能導致短路及火災隱患,寶馬汽車或將在全球召回超過33萬輛汽車。新華社9月27日報道,此次召回涉及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生產的多款車型,其中,德國市場受影響車輛超過13萬輛,美國市場近20萬輛。這是寶馬在今年8月大規模召回純電動車型后,又一次重大安全召回行動。
中國證券報記者第一時間向寶馬汽車方面求證,得到的答復是:寶馬中國已獲悉相關召回信息并高度重視,第一時間與主管機構建立溝通,積極推進解決方案。目前,該事件仍在推進進程中,會適時公布。
年內發起多次召回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公告顯示,此次召回受影響車輛的“起動機繼電器可能發生腐蝕,從而導致繼電器過熱并短路”,存在引發火災的風險。該機構特別提醒車主,在問題解決前應將車輛停放在室外并遠離建筑物。
據悉,此次召回需要更換起動機,部分車型還需安裝功率更大的電池,預計將產生較高的維修成本。事實上,此次召回已是寶馬2025年以來的第六次重大召回事件。
今年8月8日,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和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就曾因“起動器發電機連接松動、高壓系統誤關閉”等問題,一次性召回超過23萬輛汽車。具體來看,該次召回以純電動i系列車型為主,包括國產i3、i5以及進口i4、i7、iX等車型。其中,2020年5月-2024年12月生產的國產iX3車型召回數量高達10.6萬輛;2021年3月-2025年1月生產的國產i3車型召回9.58萬輛;進口i4、i7、iX等約1.6萬輛。
今年5月9日,寶馬宣布召回進口5系汽車80輛、國產5系汽車16813輛以及X5汽車9953輛。值得一提的是,8月8日召回的5系汽車系5月召回活動的擴大,召回原因一致。
4月18日,寶馬宣布召回進口M40i、M40i汽車共計3736輛。其中部分車輛由于車載診斷軟件(OBD)中顆粒捕集器(GPF)監測項的啟用條件標定過高,無法及時按預期完成診斷,造成在用監測頻率(IUPR率)的計數不能正常增加,無法滿足在用監測頻率相關要求,可能存在排放危害風險。
海外方面,今年6月,因驅動電機軟件缺陷,寶馬在美國召回逾7萬輛電動車,涉及車型包括:2022至2024款i4及iX、2023至2024款i7、2024款i5以及2025款i4 eDrive 35與eDrive 40。
此外,寶馬還在今年發起了三次摩托車召回,涉及轉向減振器、倒車控制單元和機油濾清器等部件問題。
外界普遍認為,頻繁的召回事件暴露出寶馬在產品質量控制方面存在的系統性隱患,也反映出傳統豪華車企在向電動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技術挑戰。
在華銷量持續承壓
公開數據顯示,寶馬在華銷量呈現波動下滑態勢:2022年銷量同比下滑6.4%至79.2萬輛;2023年雖短暫回暖至82.5萬輛,同比增長4.2%;但2024年銷量再度下滑13.4%,僅為71.45萬輛。2025年上半年,寶馬在華銷量為31.79萬輛,同比降幅進一步擴大至15.5%。
銷量下滑直接反映在財務表現上。寶馬集團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集團營收339.27億歐元,同比下降8.2%;息稅前利潤26.61億歐元,同比下降31.4%;凈利潤18.42億歐元,同比下降31.9%。其中,汽車業務營收294.43億歐元,同比下降8.2%;息稅前利潤16.02億歐元,同比大幅下降40.3%。
分析人士指出,寶馬在華銷量下滑主要源于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快速崛起,對傳統豪華品牌形成了強烈沖擊。比亞迪、蔚來、理想等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影響力持續擴大,分流了部分原本屬于德系豪華車的客戶群體。
在此背景下,寶馬集團近期進行了重大人事調整。今年6月,華晨寶馬董事會宣布,寶思齊于8月1日起接替戴鶴軒博士出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成為華晨寶馬成立以來的首位女性CEO。與此同時,寶馬集團承諾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計劃在2026年和2027年推出包括新世代在內的20余款新車。2026年,代表寶馬最新技術水平的首款新世代車型將在沈陽啟動量產,這被視為寶馬重振中國市場信心的重要籌碼。
隨著汽車行業電動化轉型進入深水區,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中國乘用車產業聯盟秘書長張秀陽表示,汽車產品質量問題已不再局限于硬件層面,更可能源于軟件系統、電子控制單元等新型部件。這就要求車企必須建立全新的質量管控體系。尤其是豪華品牌,需要將其在機械制造領域的精益求精延伸至電子電氣領域,否則很難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維持其豪華品牌的溢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