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今年4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近期,廣州、邢臺、湖州、宜賓等地密集召開相關會議,以期搶抓機遇。
9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在月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共5000億元,全部用于補充項目資本金。國家發展改革委正會同有關方面,抓緊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資金投入到具體項目上,后續將督促各個地方推動項目加快開工建設,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在穩投資、促經濟的政策工具箱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始終占據重要地位。5000億元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不僅在規模上實現突破,更在投向領域與運作機制上完成迭代升級。
多位受訪專家分析,新型工具或將更多資金投向新興產業與擴大消費等領域,尤其是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方面。同時,該工具有望與超長期特別國債協同發力,通過精準投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發布會上,李超圍繞如何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等話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可以自主感知數據、信息、環境,自主進行任務規劃、決策和執行,可以說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落地的直接載體。”李超透露,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從三方面推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加快應用普及。
一是構建導向明確、尊重規律、規范發展的政策環境。制定政策指引,圍繞技術支撐、應用推廣、安全治理等方面提出原則導向和具體工作要求。二是協同推進技術攻關和開源共享,支持人工智能企業與各行業龍頭企業協同創新,培育發掘優質開源創新創業項目,形成開源示范效應。三是供需兩端同步發力,推動市場擴容。
具體來看,在供給側,圍繞“人工智能+”教育、醫療、養老、出行等重點領域,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支持企業積極開展試點示范,打造更多實用、好用、用戶愛用的新產品和新應用。在需求側,將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行業應用場景開放作為牽引,創新消費補貼方式,加快推動智能終端、智能體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李超透露,在政策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在“兩重”建設中支持國產算力、模型、語料庫發展,加大“兩新”政策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國有企業將更多戰略意義強、經濟收益高、民生關聯緊的場景向民營企業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