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大學宿舍,敲擊鍵盤的聲音、夢話聲與耳機里的音樂聲交織……這是無數大學生熟悉的“宿舍交響樂”,也是宿舍關系矛盾的縮影。日前,南京某高校要求新生入學時填寫調查問卷,由AI依據睡眠習慣、衛生標準和噪聲耐受度匹配舍友,引發關注。此前,四川、浙江等地高校也推出過類似的“個性化室友匹配”舉措,致力為學生營造更和諧的住宿環境。
打開社交平臺,“#宿舍關系”話題有179億次瀏覽、540萬條討論,“爭執”“冷戰”等關鍵詞頻現,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對和諧宿舍關系的迫切渴望,也讓這場AI匹配實驗充滿爭議。
不可否認,AI匹配的初衷有其現實意義。來自天南海北的學生,帶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作息規律、價值觀念住進同一屋檐下,睡眠習慣的差異、衛生標準的分歧、噪聲耐受度的不同,很容易成為矛盾的導火索。此前多所高校的“宿舍冷戰”“換宿糾紛”等,印證了傳統隨機分配的隱患。AI通過問卷和算法篩選適配者,減少生活習慣沖突,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值得肯定。
但細究之下,AI匹配的“精準”更像一層“看上去很美”的濾鏡,難以覆蓋宿舍生活的復雜全貌。算法能標注入睡時間,卻算不出臨時熬夜、周末補覺等彈性需求;能匹配衛生習慣頻率,卻預判不了物品囤積、收納偏好等細節;能識別噪聲耐受度選項,卻分辨不出外放音樂還是戴耳機的隱性偏好。這些算法無法捕捉的“變量”,恰恰是日常生活中矛盾的常見誘因。
更重要的是,宿舍關系不止于生活習慣兼容,還承載著性格磨合、價值觀碰撞、矛盾處理能力培養的教育功能。AI能聚合“相似者”,卻預判不了性格差異引發的誤會。該類問題的化解,需要學生在碰撞中學會理解、在溝通中達成共識,這是AI無法替代的成長過程。
過度依賴AI匹配,本質是將宿舍關系建設的教育責任轉嫁給算法,某種程度上是“教育懶政”的體現。大學宿舍不是單純的休息場所,學生需在此學會尊重不同、妥協平衡、理性溝通,而非躲在“算法保護罩”逃避差異。倘若連協商作息時間、包容生活習慣、約定衛生分工這樣的小事,都要靠AI提前“規避”沖突,學生走出校園,面對職場同事、生活朋友的差異時,將難以應對。從這個角度看,AI匹配看似精準解決了問題,實則剝奪了學生在真實人際互動中試錯、反思、成長的寶貴機會。
事實上,社交媒體上對宿舍關系的熱議,核心是大學生溝通能力與包容意識缺失。多數抱怨“舍友難相處”的情況,源于缺乏換位思考和主動溝通。某高校調查顯示,80%的宿舍矛盾因“溝通不暢”,如默認舍友懂自己需求卻不表達、隱忍不滿、遇問題冷戰等,這些問題顯然無法靠AI算法解決,只能通過教育引導與實踐學習逐步改善。
真正有效的宿舍關系建設,始終要聚焦“人的成長”。高校與其耗費精力開發匹配算法,不如投入資源到更具實質性意義的教育行動中。比如,開設人際交往與溝通課程,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教學生傾聽、表達、化解沖突;搭建矛盾調解平臺,配備專業人員提供支持;在校園文化中傳遞包容價值觀,讓學生明白與“不同者”磨合習得的理解包容,是更重要的成長財富。
AI能匹配相似生活習慣、減少表層沖突,卻無法匹配包容心態、培養溝通能力。大學教育不是打造“無菌化”舒適環境,而是教學生在多元碰撞中理解、差異共存中成長。與他人相處收獲的理解、尊重與包容,是大學宿舍最珍貴的“社交學分”,無法被AI替代,且會伴隨一生,成為應對人際挑戰的核心能力。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