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科技巨頭紛紛步入資本開支的高強度周期。自9月中下旬以來,甲骨文、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國內外科技企業不約而同啟動大規模債券發行,募資用途高度一致——全力投入AI與云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科技企業的境外融資路徑正悄然轉向,形成以長期限、人民幣計價的債權融資為主的新偏好。
從阿里巴巴于去年11月首次發行170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即“點心債”),到百度今年內兩度發行、騰訊首次試水90億元規模點心債,再到市場傳聞更多互聯網巨頭正醞釀跟進,一系列動向表明,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正成為中國科技企業巨頭長期融資的重要渠道。這一舉措不僅緩解了企業的資金需求,也在客觀上拓寬了點心債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吸引更多發行人與投資者入場。
AI競賽的背后也是資本的賽場,科技企業青睞債權融資,實為一場精密的成本運算。無論是甲骨文發行的40年期美元債券,還是騰訊發行的20年期人民幣債券,都受到投資者熱捧。可以看出,相較股權融資,債券融資不僅避免股權稀釋,更能在低利率窗口期鎖定長期資金,性價比更高。從幣種選擇來看,人民幣融資優勢凸顯:一方面,中美利差短期內難以逆轉,人民幣低融資成本仍將延續;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韌性增強,預期趨穩,企業不僅可規避貨幣錯配風險,即便融資后兌換為外幣使用,匯率風險也相對可控。
除了供給端發行主體日益多元,點心債的需求側同樣支撐有力。隨著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額度提升與債券“南向通”機制擴容,境內資金配置離岸資產的需求持續釋放。高質量發行主體入場與境內投資需求升溫形成“雙向奔赴”,共同構筑起市場良性發展的基石。
當全球科技企業共同投身于“All in AI”(全力投入人工智能)的浪潮,科技與資本正迎來新一輪的深度交織共振。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機遇,若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市場能借此契機深化改革、緊跟技術變革節奏,人民幣資產的全球吸引力有望實現跨越式提升,這也將是深化金融高質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建設金融強國的題中之義。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