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整體呈現震蕩走勢,板塊輪動活躍,后續演繹趨勢以及布局思路,是投資者關心所在。
首創證券資產管理事業部權益投資經理劉悅認為,當下應按照長期、多頭、慢牛的框架來思考這輪行情。在他看來,市場調整主要系前期市場過高的追漲情緒,以及行情結構的嚴重分化所致。
劉悅當前負責主觀多頭方向的權益投資,截至9月19日,在管的多只資產管理計劃近一年的收益表現良好。他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專訪時表示,截至目前,本輪行情仍以流動性驅動為主,賺錢效應使得場內水位逐步抬升,部分高景氣行業表現較為突出。而未來行情能否行穩致遠,應當是由大多數行業EPS(每股盈利)的提升來實現的。
他認為,到2026年中前后,A股有望迎來盈利拐點,基于基本面結構性改善的機會可能不斷增加。而市場在調整中孕育更大的動力,賺錢效應有望進一步提升。
近期市場調整的更多是斜率而不是方向
券商中國記者:近期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調整,對此您怎么看?
劉悅:最近,市場調整幅度加大、前期核心個股高位震蕩、熱點輪動加快。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核心在于兩點:
一是場內外資金追漲熱情過于高漲。從當下資本市場承載的使命看,要實現國家的進一步轉型以及承載財富蓄水池,當前更需要一輪“慢牛”,這便決定了本輪市場大概率是底部緩慢抬升的穩步市場。但7月中下旬以來,隨著賺錢效應持續吸引增量資金入市,杠桿資金達到歷史峰值,市場正在逐步擺脫此前穩步向上的低波“健康”狀態,明顯屬于高溫狀態,需要短期震蕩休整。
二是此前行情結構分化嚴重,甚至出現了“一九”這樣的極端分化,這種并不利于行情的縱深演繹,需要進行消化、整固。本輪行情以流動性充裕為主要特征,整體估值水平呈現逐步抬升的形態,需要各板塊“多點開花”,交替輪動、交替向上,行情才能走得更平穩、更持久。但以電子、通信為代表的算力產業鏈在強勁資本開支的支撐下漲幅突出,大幅跑贏市場,使得市場結構畸形,并不利于行情向縱深發展。
近期的調整主要是圍繞以上品種展開的,市場整體的情緒已經調動起來了,且呵護意味濃重,調整的更多是斜率而不是方向。
應按照長期、多頭、慢牛的框架來思考這輪行情
券商中國記者:市場上對于本輪行情的定性比較多,您怎么看待?如何理解其演繹邏輯?
劉悅:我個人認為本輪行情最基本的特征是政策呵護下的流動性充裕。理解了這個特性,我們當下可以按照長期、多頭、慢牛的框架來思考整個行情。
從去年9月24日以來,本輪上漲將由多個階段性“上漲、波動”的震蕩市構成,整體進二退一,重心逐步抬升、拾級而上,每個震蕩市有相應的結構性行情。當下,指數波動空間有限,重要的是通過景氣度線索尋找當下適應的結構而非倉位上的平鋪。
券商中國記者:在這種行情特征下,投資難度會否增加?
劉悅:坦誠講,本輪行情結構性特征明顯,雖然科技是作為主線很清晰,但在每一輪震蕩市中卻有不同的細分進行演繹,如果沒有踩對板塊,很容易陷入賺指數不賺錢的狀態;此外,本輪行情遠期宏大敘事的要素占比相對更高一些,跟蹤景氣度的難度相對更困難一些。
券商中國記者:那您是如何應對的?
劉悅:我們及時轉換過去的思維范式,在應對上更加積極主動、加大投研力度。首先,我們將重點跟蹤的方向分類:業績反轉類和高景氣+天花板賽道兩類組成,針對不同類別,我們要求投研人員針對其做不同的研究側重,著重邊際變化改善的挖掘。其次,在實際投資中,遵循“研究在左,投資在右”的策略,避免時間價值的浪費,增強投資效率。
創新藥板塊估值重塑仍在半途
券商中國記者:您當前看好哪些板塊?
劉悅:市場即將迎來美聯儲的新一輪降息周期,這是最基本的宏觀特征。再疊加一些基本面切實的變化,當下我們看好恒生科技、創新藥、鋰電池、算力、機器人以及處于景氣周期的部分有色化工。
券商中國記者:背后具體的選擇邏輯是什么?
劉悅:首先,受益于美國新一輪降息周期,以及阿里最新一季度云收入、資本開支均超市場預期,有望帶動港股科技板塊逐漸從“外賣內卷”敘事,回歸AI敘事、科技成長敘事。此外,當前港股互聯網龍頭沽空比例已隱含了較為悲觀的預期,后續估值存在修復空間。同時隨著國內生態應用的進一步落地,恒生科技相關標的更加受益。
其次,創新大周期下,多家創新藥企產品獲批上市銷售,海外BD大單頻出,呈現加速狀態,中國創新藥在全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生態位置,部分企業業績逐步釋放。未來,隨著大單品逐步進入海外供應鏈,企業多年來的投入迎來收獲,產業鏈正在進入新一輪業績釋放期。BD密集落地、海外貨幣寬松、國內政策友好,創新藥板塊趨勢仍在。
新能源主業供需格局改善明顯,龍頭標的排產超出市場預期,同時,作為前期滯脹且近期邊際變化較強的板塊,有不錯的性價比。并且,隨著“反內卷”政策逐步落地、基本面底部探明。一旦有超預期政策和新技術催化落地,整個板塊的修復空間和斜率較為可觀。
賺錢效應有望進一步蔓延
券商中國記者:關于后市演繹進程,您是怎么看的呢?
劉悅:展望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景氣方向會出現擴散。工業品和消費改善的現實有望逐步落地。2025年半年報已經反映了供需格局弱化、規模效應收縮對企業盈利影響的減弱。而海外復蘇、國內反內卷對企業整體盈利的改善已經逐步顯現。不過這主要集中在一些細分行業、部分頭部企業,整體仍處于尚不明晰階段。但隨著美聯儲降息、海外刺激政策及國內統一大市場以及內生動力的自然修復,2026年基本面改善的線索將更加清晰。
預計2026年中,全A可能迎來過去5年第一次盈利能力有效反彈,以及第一次歸母凈利潤兩位數增長。基于基本面結構性改善的機會可能不斷增加,這是后續行情縱深的核心來源。
券商中國記者:那賺錢效應也會進一步增強?
劉悅:我認為居民財富配置權益的邏輯也會更加順暢。首先,上半年以來,權益市場賺錢效應突出。上半年翻倍個股達135個(剔除上市不足半年新股),占全市場2.5%;上漲超過50%的個股達445個,占全市場8.3%;上漲個股:下跌個股=3774:1575。整體賺錢效應明顯,賺錢效應有望進一步蔓延。
其次,今年以來,主動管理類基金呈現全面追趕的態勢。上半年全市場主動管理型公募基金5828個,其中4614個取得正收益,占比79.2%,收益率中位數7.4%,創近4年最好水平。
此外,我們明顯感受到,當下指數雖然在調整,但由于成交量的活躍,市場存在大量的結構性機會,這在過去幾年是未有過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景氣度線索的增加,新興高景氣的行業有望助推行情的進一步演繹,有效提升市場的賺錢效應。
責編:羅曉霞
排版:劉珺宇
校對:楊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