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以“完善碳定價機制,激發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為主題的2025年中國碳市場大會在滬召開,各方共同探討碳市場建設與國際合作路徑。
復旦大學保險應用創新研究院院長陳詩一在相關分論壇上發表《中國核證自愿減排市場機制完善,推動國際碳信用高質量發展》主題演講。他從國際碳信用的發展背景出發,系統梳理了中國碳信用體系的演變歷程,指出隨著方法學不斷優化、數據質量持續提升,中國正通過標準化體系建設有效提升全球碳信用質量,并以實際成效保障碳信用的多重價值實現,為減排項目注入資金活力。
“中國碳信用質量已實現顯著提升,在監測核算精度、項目環境效益和合規管理等方面與國際標準接軌,具備參與全球碳信用互認的堅實基礎?!痹陉愒娨豢磥?,借助“復旦碳價指數”等一系列碳定價機制研究與金融工具創新,中國碳信用的國際認可度正不斷增強,“國際社會應正視并認可中國碳信用的價值”。
經過4年多的發展,中國碳市場實現了穩起步、穩運行,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多層級的政策制度體系初步形成;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有效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超過60%;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交易主體的參與意愿不斷增強;激勵約束作用進一步顯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得到豐富和完善,碳市場成為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力舉措。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穩步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和交易主體,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加強碳市場領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為推動全球碳信用體系高質量發展,為《巴黎協定》下的全球氣候治理提供市場化解決方案,陳詩一建議從以下五方面著力:持續推進“復旦碳價指數”國際化進程,開展國際碳信用指數研發;推動國際碳信用及相關衍生金融產品創新,增強市場流動性;積極參與和主辦碳信用國際論壇,提升中國話語權;加強國際標準互認與合作,提升中國碳信用產品的國際接受度;加強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多方合作培育雙碳高端人才。
人才培養方面,陳詩一表示,復旦大學保險應用創新研究院正積極進行終身教育領域的創新嘗試。即將推出的“探行”——首席轉型官(CTO)項目,聚焦綠色與數字化雙化協同轉型,打造“科學家X企業家X金融家”人才培養融合創新模式,鏈接科研成果轉化資源,助力企業搶占轉型破局制高點,致力為全球氣候治理和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助力推動中國及全球碳信用體系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