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在談論“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重塑中國出口格局之時,一場更深層次的產業變革已悄然啟幕。
“紀聯海”“易中天”構成了最新一波A股行情的旋律主線。
恒瑞醫藥(600276.SH)逼近5000億市值,百濟神州(06160.HK)轉虧為盈。
機器人領域,匯川技術(300124.SZ)市值超2000億元,北交所多家機器人概念股年內股價翻番。
9月22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總結資本市場“十四五”成就,特別提到A股的科技板塊的市值占比已經超過了1/4,明顯高于金融加地產。
緣由技術創新引領的資本市場浪潮,正變得前所未有的具象:機器人精準執行、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創新藥攻克頑疾——這三股力量正匯聚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接過增長“接力棒”,形成引領未來的新“新三樣”矩陣。
新“新三樣”為什么是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
這與當前國際科技競爭與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緊密相關。全球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已成為大國競爭的主戰場;而在國內,經濟增長邏輯正從傳統要素驅動全面轉向新質生產力驅動,迫切需要新的戰略性產業支撐。人工智能等技術突破,也為中國產業升級帶來歷史性機遇。
新“新三樣”不僅是中國制造從“規模領先”走向“技術引領”的標志,更是以創新驅動突破傳統增長瓶頸的關鍵路徑。它們分別代表智能制造的根基、千行百業的“智慧大腦”和生命科學的價值高地,共同構建出技術密集、高附加值的新經濟柱石。
站在全球視角,中國新“新三樣”正從“并跑”向“領跑”進發:機器人已進入第一梯隊,人工智能在應用層“并跑”且有部分“領跑”,創新藥通過“出海”和合作快速突破。
但我們仍面臨“卡脖子”風險——高端伺服電機、AI算力芯片、創新藥靶點發現等關鍵環節尚存短板。
突破這些瓶頸,既需政策在數據開放、審評審批、算力基建和人才供給等方面持續發力,也需企業與社會資本共同投入底層技術與基礎科學。唯有夯實自主創新能力、參與全球標準制定,中國才能在這場全球科技角逐中贏得更大主動權。
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新三樣”,中國產業歷史性升級
新“新三樣”,為什么誕生于此時,又為何恰是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
這與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密切相關。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表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地緣博弈與產業鏈重塑使科技競爭成為全球經濟的新主線;國內經濟發展邏輯也已全面轉向新質生產力,亟需尋找新的增長引擎與結構支撐。同時,人工智能的突破引發新一輪科技飛躍,為中國產業升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契機。
在這一背景下,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被視為中國的新“新三樣”,不僅意味著中國產業由“規模優勢”向“技術引領”的躍遷,更體現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的產業升級思路,即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機器人落地、創新藥突破,開辟新的增長曲線,突破傳統制造業的內卷化困境。
從“新三樣”到新“新三樣”不是簡單的概念更替,而是中國產業升級的內在邏輯使然。從“規模化制造”轉向“智能化創造”,從“市場驅動”邁向“創新驅動”。機器人夯實了智能制造的根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智慧大腦”,創新藥則攻克生命科學的價值高地——三者協同發力,共同構建起技術密集、創新驅動、高附加值的新經濟支柱。它們不僅代表著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新優勢,更是中國經濟向價值鏈頂端攀升的關鍵一躍。
站在國家戰略層面,三大行業也各自承擔關鍵使命。正如章俊指出,人工智能是通用技術底座,推動制造、金融、醫療等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機器人是智能制造與服務化升級的物理載體,不僅提升生產效率,也為應對人口結構變化提供解決方案;創新藥則兼具公共健康與戰略安全意義,既關乎民生保障,也決定中國在全球生命科技競爭中的自主權與話語權。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認為,機器人是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核心載體,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創新藥則直接關乎國民生命健康和生物安全。
三個領域所產生的“乘數效應”,共同構筑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強化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支點——人工智能是驅動創新的“大腦”,為機器人和創新藥研發賦能;機器人是承載創新的“軀干”,將AI的算力與算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新藥既是這項協同創新的“成果出口”,也是牽引前兩者發展的“需求動力”。三者形成一個緊密的閉環:人工智能(大腦)提供智能決策→機器人(軀干)執行精密操作→共同賦能創新藥(成果)研發與生產→創新藥的成功又為前沿技術提供應用土壤和資金反饋。這套體系不僅助推了各產業內部的效率提升,更通過技術間的交叉融合,催生了新業態、新模式,最終從整體上強化了中國在高端制造、數字科技和生命科學等全球戰略前沿領域的綜合競爭力。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科創板第五套標準專為契合國家戰略的優質未盈利企業而設置,從其開放領域可以窺見國家層面的政策導向。在2025年6月發布實施的科創板“1+6”政策中,第五套標準適用范圍從早期聚焦生物醫藥行業,拓展至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前沿科技領域。由于創新藥屬于生物醫藥行業,機器人可以視為人工智能的子賽道,這意味著,機器人、人工智能、創新藥已經被悉數納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適用范圍,三大行業在國家戰略中的占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上一代“新三樣”,到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這新一代新“新三樣”的轉變,意味著什么?田軒這樣概括道:這一轉變不僅是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增進人民福祉的戰略舉措,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支柱。
機器人賽道:資本聚焦與新星崛起
聚焦股市與企業,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這三大行業,均吸引了資本的高度追捧和市場的廣泛關注,其中的優秀企業同樣層出不窮。
機器人賽道,尤其是人形機器人方向,被認為可能是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智能終端。
以9月22日收盤價計算,A股市場機器人板塊中市值超500億元的公司已達到9家,包括匯川技術、歌爾股份(002241.SZ)、先導智能(300450.SZ)等。其中,專注于工業自動化控制產品(伺服系統、PLC等)及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匯川技術,總市值已超過2000億元。
除了大市值公司,一些機器人賽道個股年內漲勢頗佳,特別是北交所的機器人概念股和與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相關的公司。
2025年9月8日于北交所上市的三協電機(920100.BJ),股價表現最為突出。其發行價為8.83元/股,首日開盤價達到69元/股,盤中最高一度升至85元/股,最終報收78.20元/股,上市首日漲幅高達785.62%,創下2025年A股市場新股首日漲幅的最高紀錄;同時,其換手率高達95.95%,也刷新了年內新股首日換手率紀錄,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關注。萬達軸承(920002.BJ)、萬通液壓(830839.BJ)、開特股份(832978.BJ)、華密新材(836247.BJ)、駿創科技(833533.BJ)、明陽科技(837663.BJ)、樂創技術(430425.BJ)等一批北交所機器人概念股,年內股價也成功實現翻番。
與此同時,一些正在備戰IPO的機器人賽道企業成為資本追捧的“香餑餑”,以宇樹科技和智元機器人最為典型。
宇樹科技有望于今年第四季度提交A股IPO申請文件,由中信證券輔導,或將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該公司2024年營收超10億元,已連續4年盈利,C輪融資后估值達120億元;主要產品包括四足機器人(Go/A/B系列)、人形機器人(H/G系列)及組件產品。
智元機器人于2025年7月宣布收購上緯新材(科創板)至少六成股份,這被外界視為其借殼上市的第一步。該公司成立后快速完成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比亞迪、LG電子等,產品主要集中于人形機器人“遠征系列”。
人工智能賽道:龍頭企業與政策紅利
人工智能是又一個硬科技十足、優質企業聚集的賽道。其產業鏈龐大,涉及芯片、算力基礎設施、應用軟件等多個環節,且在不同市場(如A股、美股)均有眾多上市公司。
與機器人賽道相比,人工智能賽道的大市值企業數量更多。截至9月22日,總市值超千億元的人工智能賽道企業已達6家,包括國產AI芯片龍頭寒武紀(688256.SH)、聚焦智能安防與機器視覺的海康威視(002415.SZ)、核心信息基礎設施領軍企業中科曙光(603019.SH)、辦公軟件和服務提供商金山辦公(688111.SH)、大模型和應用領域領軍企業科大訊飛(002230.SZ),以及智能終端產品和移動互聯服務提供商傳音控股(688036.SH)等。其中,寒武紀與海康威視的市值均超過2500億元。
拋開市值,人工智能領域上市公司中當前備受矚目的當屬“紀聯海”與“易中天”。相關企業憑借大模型產業紅利,實現了業績與股價的雙重爆發。
聚焦AI算力芯片與基礎設施的“紀聯海”,是寒武紀(AI芯片研發)、工業富聯(601238.SH)(AI服務器制造)、海光信息(688041.SH)(算力配套芯片)的簡稱,三者共同構成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的核心。2025年上半年,大模型算力需求推動三家訂單激增,業績迎來顯著突破。據Wind數據,工業富聯營收達3607.59億元,同比增長35.58%,創下歷史新高;寒武紀、海光信息同期營收分別為28.81億元、54.64億元,其中寒武紀營收同比大漲4347.82%,增長勢頭極為迅猛。
股價表現同樣呼應了業績的強勢。截至9月22日,年內工業富聯以234.34%的漲幅領跑,市值也借此突破1.4萬億元大關;寒武紀、海光信息則分別上漲112.46%、74.59%。更引人關注的是,2025年8月27日至9月18日期間,寒武紀股價多次在盤中或收盤時超越貴州茅臺,成為市場熱議的“黑馬”標的。
在算力需求持續釋放的同時,大模型對數據傳輸的高要求也推動數據中心加速建設,進而直接拉動800G、1.6T等高速光模塊需求爆發。這一趨勢下,聚焦CPO光模塊領域的“易中天”組合——新易盛(300502.SZ)、中際旭創(300308.SZ)、天孚通信(300394.SZ),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分別達39.4億元、39.95億元、8.99億元,其中新易盛、中際旭創凈利潤同比漲幅分別達355.68%、69.4%。
股價方面,年初至今,新易盛以317.15%的漲幅居首,中際旭創、天孚通信分別上漲239.79%、186.77%。股價大漲背后,既是市場對“易中天”三家企業的認可,也是對我國人工智能賽道未來前景的看好。
AI熱度的持續傳導,讓國內芯片領域的關注度也不斷升溫,尤其是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企業更是受到資本追捧。作為中國大陸集成電路制造業的領軍企業,中芯國際便是典型代表——9月18日,其A股股價盤中沖高至127.49元/股,市值一度突破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8月26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這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人工智能+”行動綱領。該文件提出了到2027年、2030年和2035年的三階段發展目標,旨在到2027年實現人工智能與六大重點領域的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過70%;部署了“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六大重點行動;同時強調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加強數據供給創新、強化智能算力統籌(支持AI芯片攻堅)、優化應用發展環境等。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文件將AI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強有力的政策確定性,極大提振了市場信心。
創新藥賽道:領軍企業崛起與政策利好
在創新藥賽道,備受關注的上市公司同樣不少,其中不乏大市值企業。
典型如恒瑞醫藥(600276.SH),其目前市值已直逼5000億元大關。恒瑞醫藥作為國內傳統藥企轉型創新的代表,研發投入巨大、管線豐富,并正加速國際化布局。
市值同樣可觀的是藥明康德(603259.SH)、百濟神州(06160.HK)。藥明康德作為CXO行業龍頭和創新藥研發的“賣水人”,受益于全球及國內創新藥研發景氣度;百濟神州是國產創新藥出海的標桿,其BTK抑制劑澤布替尼通過“頭對頭”試驗成功并實現全球商業化;以截至9月22日收盤價計算,二者市值均位于3000億元左右。
此外,作為傳統藥企成功轉型代表的翰森制藥,以及憑借PD-1信迪利單抗、減重藥瑪仕度肽等潛力管線站穩腳跟的信達生物,市值也均在1500億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自7月以來,創新藥賽道獲得兩大重磅政策支持。其一為7月1日國家醫保局與衛健委聯合發布的《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構建了覆蓋研發、準入、支付全鏈條的支持機制。具體包括:支付端深化醫保目錄動態調整,鼓勵商業健康保險擴大創新藥投資規模,提高創新藥多元支付能力;準入端健全醫保目錄調整流程,合理確定創新藥醫保支付標準,并探索建立“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國際化方面促進創新藥全球市場發展,支持創新藥出海,同時鼓勵更多創新藥進入中國市場。
其二為9月12日國家藥監局發布的《關于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有關事項的公告》。核心措施是將符合條件的創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審評審批時限壓縮至30個工作日內。該政策覆蓋中藥、化學藥及生物制品1類創新藥,重點支持具有明顯臨床價值的品種、兒童用藥、罕見病用藥、中藥創新藥品種及全球同步研發的品種。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是:中國創新藥企業在出海(BD)及國際化方面實現重要突破。三生制藥(01530.HK)與輝瑞達成60.5億美元交易,百濟神州澤布替尼在全球取得商業成功,均證明中國創新藥的全球競爭力已獲國際頂尖藥企認可,打開了估值空間。
與此同時,頭部企業正逐步從“燒錢”走向“賺錢”。百濟神州在2025年上半年首次實現盈利,印證了創新藥商業模式的可盈利性,顯著提振了市場信心。多家企業創新藥收入大幅增長,內需市場持續釋放。
新“新三樣”全球角逐:中國從“并跑”能否“領跑”?
從國際視角來看,中國的新“新三樣”目前處于什么水平?
答案是:三大行業之間存在差距,整體正處于從“并跑”向“領跑”邁進的關鍵階段。
據田軒與章俊分析,機器人領域進展最快,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生態,在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整機集成能力和系統解決方案優勢明顯。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30.2萬套,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地位。
人工智能處于并跑階段。依托龐大的應用場景和數據資源,我國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應用層已具備全球競爭力,部分應用實現領跑。人工智能憑借豐富的數據資源和靈活的商業模式快速發展,2024年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應用生態持續擴展,成為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引擎。
創新藥產業步伐相對稍慢,正從“跟跑”向“并跑”邁進。新藥申報數量顯著增長,生物類似藥和細胞治療等領域進展迅速,并通過國際合作與“出海”模式加速突破。截至2025年7月,中國創新藥出海交易額持續增長,僅2025年上半年許可授權交易總額就達660億美元,已超過2024年全年水平,顯示出我國研發能力在全球范圍內的認可度不斷提升。
機器人、人工智能、創新藥三大領域,中國已經具備三大核心優勢:
首先,超大規模市場帶來豐富應用場景和快速反饋,推動技術持續迭代與商業模式加速驗證;
其次,工程化與產業化能力突出,機器人已形成研發、生產到銷售的完整閉環,人工智能和創新藥也在產業集群中快速集聚;
第三,制度與政策改革持續釋放紅利,審批效率提升、監管機制創新,為前沿技術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這些因素疊加,使三大產業協同效應日益增強,形成獨特的系統性優勢。
與此同時,“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這些瓶頸既是當前產業發展的阻礙,也決定著未來能否在競爭中實現突圍。
三大行業的“卡脖子”環節分別在哪里?
具體來看,機器人在高端伺服電機、高精度減速器和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上仍依賴進口;人工智能面臨算力芯片受制于人的風險,底層基礎設施不足制約發展,框架生態也存在短板;創新藥則存在靶點發現能力不足、基礎研究轉化率偏低、研發同質化嚴重、高端實驗儀器與試劑依賴進口的結構性問題,國際化過程中還面臨臨床設計和合規能力不足的挑戰。
要突破這些“卡脖子”瓶頸,章俊認為,需持續加大對底層技術與基礎科學的投入,提升核心自主可控能力。同時,應積極參與全球標準與監管規則制定,增強制度性話語權。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從市場規模驅動向技術引領驅動的躍升,為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更大主動權。
新“新三樣”跨越式發展:政策如何精準發力?
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在新“新三樣”三大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政策層面應當如何發力?
綜合章俊與田軒觀點,首先要做的是數據開放。應加快構建跨部門協同的數據開放機制,針對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推動制造業、醫療、交通等行業數據分類分級開放,明確數據權屬、使用邊界及安全責任,破解“數據孤島”問題。加快建設國家級高價值數據庫,特別是在醫療健康和生物醫藥等領域。在確保安全與合規的前提下,探索“可信數據空間”和“監管沙盒”機制,從根本上緩解數據孤島與模型訓練不足的問題,為人工智能和醫藥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在審評審批方面,需要持續深化制度改革。優化創新藥審評流程,對突破性療法、罕見病藥物等實行優先審評審批;推廣智能審評模式,對高頻事項實現自動化處理,縮短審批周期,提高監管效率。同時,完善創新醫療器械和人工智能產品的“附條件批準”機制,加快研發成果向臨床與產業的轉化。
再次,在算力基礎設施和人才供給方面,應形成公共與市場化結合的雙重支撐。算力層面,可以通過建設專項算力樞紐并給予財政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保障大模型訓練與醫藥研發的算力需求;同時加大算力基礎設施投入,建設國家級機器人檢測認證中心、AI大模型訓練平臺、生物醫藥公共研發平臺(如基因測序中心、化合物庫),并向中小企業開放使用,降低創新成本。
人才層面,則需推動跨學科教育與產學研深度融合,打破學科、體制、地域壁壘,培養兼具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最后,在創新生態環境方面,一是應建立動態化監管科學體系,避免“一刀切”抑制前沿創新,通過“監管沙盒”和真實世界數據應用為新技術提供試錯空間;二是要完善風險共擔機制,發揮政府基金引導作用,鼓勵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并推動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組建聯合體,分散研發風險;三是還需深化國際協同,積極參與全球標準制定,推動國產產品和服務加速“出海”,在開放競爭中鍛造長期競爭力與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