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當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脫穎而出、中國資產吸引力明顯增強時,全世界都在探索該如何與時俱進完善資本市場發展理念和監管方式,以更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的當下。中國資本市場也不例外。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不斷提升基礎制度、市場功能、監管執法等各方面的適應性、包容性,促進資源更加高效配置,讓優質企業和各類資金更好迸發活力、實現價值。
在上市公司領域,就是要持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夯實市場的基礎。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上市公司要重視內部治理,保持主業經營穩定,加緊修煉內功,通過市場化并購重組、加大分紅等方式回報投資者,提升投資價值。
完善制度促上市公司質量提升
上市公司是中國優秀企業群體的代表,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也是資本市場的投資價值來源,“十四五”期間,監管部門多措并舉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機制不斷完善。
一方面,堅持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雙輪驅動。證監會兩次修訂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系統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推進獨立董事制度改革,上市公司運作更加規范、透明。另一方面,扶優限劣,支持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提升投資價值。“并購六條”發布以來,已披露230單重大資產重組,一般性的資產重組超過2100單,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產業整合。
并購重組示范性案例多了起來,中國船舶吸收合并中國重工、國聯證券定增吸收合并民生證券、滬硅產業收購控股子公司剩余少數股權、概倫電子擬收購銳成芯微和納能微股權……從千億級別的行業整合,到多家企業增資引戰,再到券商間的并購重組,資本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市場化并購重組正沿著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方向,加快推動橫向、縱向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補齊供應鏈短板,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一年來,1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收購優質未盈利資產計劃,打通產業鏈的堵點、難點,解決“卡脖子”問題。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指出,經濟轉型期,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優化資源配置,以實現技術升級與產業協同的內在需求越發強烈。尤其是傳統行業,面臨增長瓶頸和產能過剩壓力,通過并購新興產業優質資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是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提升自身質量的主動選擇,也是政策支持與資本助力下的必然結果。
并購重組仍將是下一階段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主線,吳清指出,持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推進并購重組等制度改革。
田軒認為,未來并購重組市場將更加聚焦產業整合、技術協同、價值提升等核心方向,呈現出以戰略性并購為主導、多元化支付方式并行、國企與民企協同推進的格局,推動并購重組市場向常態化、規模化、高質量發展邁進。
投資者回報持續增厚
在投融資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以投資者為本,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共識。“十四五”期間,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回購派發“紅包”合計達10.6萬億元,比“十三五”增長超過八成,相當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資金額的2.07倍。
尤其是今年以來,上市公司主動回報投資者的意識越發增強,今年前8個月,滬深兩市新增披露458單回購計劃,回購金額上限1430億元,金額已達2024年全年的67%;滬深兩市新增披露增持計劃283單,增持金額上限861億元,金額已超2024年全年。上市公司已分紅超2萬億元,中期分紅家數和金額再創新高。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積極變化和政策的支持不無關系。2024年4月發布的新“國九條”提出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并舉推動提高股息率。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
在政策的持續引導和鼓勵下,上市公司進一步健全常態化分紅機制,分紅意識不斷增強。楊德龍表示,分紅金額高、頻次增多讓分紅節奏不斷優化,讓投資者切實感受到投資回報,也增加了上市公司的投資吸引力,有助于鼓勵長期投資、長期持有。
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進階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石。“十四五”期間,一系列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改革舉措發布。
從公司法修訂,完善了公司治理架構,強調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義務和責任,到獨立董事制度改革意見落地,證監會督促獨立董事積極履職,發揮監督作用,再到新“國九條”以及“1+N”政策文件對加強公司治理監管作出了明確部署,證監會完成對《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股東會規則》的修訂,改革逐步深入,因公司治理缺陷、內部制衡失效導致的財務造假、資金占用等違法違規行為被嚴厲打擊,投資者利益得到保護。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水平有所提升,治理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獨立董事履職呈現積極變化。
打擊財務造假方面,2024年至今年上半年,證監會對130名財務造假責任人員采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今年已有8起財務造假案件涉及的32名責任人被刑事追責。公司治理方面,截至上半年底,滬深兩市共1568家上市公司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或估值提升計劃。
在“應退盡退”的政策導向下,A股多元化、常態化退市格局形成,一批不符合標準的企業離開資本市場舞臺,“十四五”時期共207家公司平穩退市。證監會加大退市中的投資者保護力度,充分發揮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持股行權作用,幫助投資者維權,如通過代位訴訟促使退市公司太安堂資金占用方全額償還占用資金本息合計5.7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