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當上證指數上漲到3800點附近,A股日成交額連續多個交易日站穩2萬億元上方,上市公司分紅金額頻頻創出新高時,我們在時間軸上尋找到這一切的轉折點——2024年9月24日。這一日,一攬子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舉措推出,一系列超預期的政策“組合拳”精準發力,穩市場、穩信心、穩預期目的明確,意在增強A股市場韌性。
改革之輪滾滾向前,“9·24”新政行至一年,資本市場生態變化更趨積極,各項改革舉措風勁,系統性地重塑了市場的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市場預期和信心明顯改善,中長期資金持續入市,市場發展的質量和穩定性不斷增強,可以說資本市場發展碩果累累。
在政策風向、資金流向等因素相互交織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路線圖愈加清晰明了。華西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在過去一年全球表現最佳,是對市場改革發展成果的最佳注腳。從中長期來看,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仍在繼續,政策將保持改革的連續性、穩定性和一致性,促進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市場穩:各路資金匯聚而來
結構性貨幣政策創新工具提供充足流動性、中國版平準基金橫空出世、險資入市空間拓寬、上市公司增持回購、券商和公募基金等市場機構自購……過去的一年,在外部環境嚴峻復雜、市場情緒不穩的關鍵時刻,監管部門和相關市場主體一道穩定市場,有效防范市場大幅波動和系統性風險。
這不僅僅是應對市場超調的短期之舉,更長遠的意義在于,在面對多重超預期風險挑戰時,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了一套多方協同聚合力的應對之策,各宏觀管理部門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集體強化政策對沖、資金對沖、預期對沖,用增量政策的供給、“真金白銀”的支持,向市場注入實實在在的信心與力量。
央行創設的兩大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在提振市場信心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一是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保證非銀機構流動性相對充裕;二是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鼓勵上市公司回購增持,助力資本市場投資端建設。一年來,央行啟動兩次互換便利操作,金額超1000億元;超500家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公告使用貸款回購增持股票,貸款總額上限合計超過1200億元。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認為,這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具有逆周期調節屬性,給市場起到了兜底的作用,提升了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獲取資金的能力,兩項結構性貨幣工具的便利性和靈活性有助于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中長期資金入市也在加快。以《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發布為始,監管部門持續引導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加大入市力度,特別是長周期考核機制的建立,提高了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意愿。
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至全國等重要舉措相繼落地,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收官,“引長錢、促長投”的改革效果加快顯現。截至今年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中長期資金“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凸顯。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指出,在長周期考核機制下,機構投資者會更加關注企業的基本面和長期發展潛力,市場資金逐步向優質資產集聚,促使優質企業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同時,中長期資金入市將顯著優化投資者結構,提升機構投資者比重,進而提升A股市場的整體質量和穩定性。
改革密:科技創新迎全力支持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區塊鏈等技術快速發展,不僅深度影響社會經濟活動,也在深刻改變著“科技—產業—金融”的融合發展態勢。如何加快推進資本市場制度機制和產品服務創新,更好服務科技創新?過去一年,包括監管部門在內的市場各方都在探索。
從“并購六條”到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實施意見,再到科創板“1+6”改革等政策文件落地實施,證監會密集推動改革,提高制度適應性和包容性,推進發行上市、并購重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創新,更好支持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優質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茁壯成長。
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一組數據更為直觀: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業或者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占比超過1/4,已明顯高于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行業市值合計占比。3家未盈利科創企業在重啟科創板第五套標準后完成注冊,創業板第三套標準也迎來首單受理。
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提升含“科”量成為潮流,一批現象級的科技企業和創新產品相繼出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快融合發展?!安①徚鶙l”發布以來,已披露230單重大資產重組,一般性的資產重組數量更多。電子、汽車、計算機、醫藥生物等前沿科技板塊并購規模突出,一些傳統行業也在探索運用新技術轉型升級。
田軒認為,要持續增強多層次市場體系的適配性,完善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及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功能分工,針對科技創新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推動形成覆蓋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融資服務體系。
生態新:強監管清除害群之馬
“安全”是資本市場的底線,要統籌發展與安全,必須筑牢監管防線,嚴守風險底線。過去一年間,證監會嚴懲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操縱市場、違規減持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不斷提升監管執法的規范化水平和打擊違法行為的精準性,切實維護市場“三公”,促進強本強基。
尤其是聚焦財務造假等投資者深惡痛絕的違法違規問題,監管部門既“追首惡”,也“懲幫兇”,系統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綜合懲防體系。如對越博動力案第三方配合造假同步追責,又如就債市財務造假對恒大地產及其審計機構分別開具41.75億元、3.25億元的史上最大罰單。
億元級罰款之重,“讓造假者傾家蕩產”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成為實實在在的后果,依法從嚴,把對違法違規者的“板子”打準打疼,已經成為了監管的常態化舉措。從巨額罰款到直接退市,從市場禁入到刑事追責、民事賠償跟進,層層遞進的背后是行政、民事、刑事追責體系的全面跟進,目的就是要以“零容忍”拔起盤根錯節的利益共同體,破除造假生態圈。
一年以來,已有30多家公司因為財務造假收到監管部門罰單,不少“關鍵少數”被市場禁入,其中不乏退市公司,徹底打破部分主體“上市圈錢、退市免責”的幻想。
田利輝指出,立體化追責機制大幅增強監管執法的有效性、震懾力,顯著提高了財務造假成本,強化市場參與各方的誠信意識,有利于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