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宇(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據央視新聞報道,11月4日,美國國會參議院第14次未能通過聯邦政府臨時撥款法案,致使美政府“停擺”繼續。到了美東時間11月5日0時,本輪聯邦政府“停擺”進入第36天,打破美政府此前最長“停擺”紀錄。
美國政府停擺的法律依據,在于1974年通過的《國會預算與截留控制法》(以下簡稱“該法案”)。根據該法案,聯邦政府的每一筆支出,都需要得到國會的授權,如果聯邦政府的資金需求和支出方案得不到國會認可,那么政府就得關門。
在此期間,大量政府雇員將會被迫開始無薪休假或者被裁員,除了看病就醫等一些基本的保障外,政府公共服務基本停滯。本次停擺期間,美國境內出現了大面積的航班延誤就是這一影響的最鮮活體現。
在美國歷史上,政府停擺其實不是什么新鮮事。自該法案生效以來,因為總統主導的資金支出計劃無法得到國會支持,美國政府已經停擺了二十多次。以1995年11月—1996年1月的停擺為例,由于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推行的醫保改革方案與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存在巨大分歧,導致美國政府在三個月內連續兩次停擺,最長時間長達21天。類似例子,還有2013年10月,奧巴馬醫改導致的停擺16天,以及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單次最長達35天的共兩次停擺。
梳理歷史上此類事件背后成因,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那就是美國聯邦政府的支出計劃,遭到國會否決的焦點,始終沒有跳出醫療保險、社會福利支出和移民三大問題。
此次停擺也沒有擺脫這一規律?,F有資料顯示,美國眾議院此次第14次否決臨時撥款法案的主要爭議,就是醫保和福利支出。根據央視新聞,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本月4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400萬美國人將完全失去醫療保險,共和黨人應該為明年飆升的醫保價格負責?!?/p>
尤其是隨著“大而美”法案生效,民主黨人支持的醫療、福利補助及“綠色補貼”等支出被大幅削減,利用《國會預算與截留控制法》的機制進行反擊,是當前民主黨人為數不多的趁手工具。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雖然《國會預算與截留控制法》出臺初衷,是試圖限制政府的權力。但從實施效果來看,停擺根源在于美國不同群體之間訴求的尖銳對立,而并非出于對不斷增長的政府債務的擔憂。
給出這一判斷的理由在于,雖然美國政府的舉債上限已經名存實亡,并且備受爭議的債務貨幣化操作也已擺上了桌面,但除了學界一些經濟學家的零星討論,面對創下天量的債務規模,尚沒有美國哪個政黨給出實質性關切。
但這一問題不容忽視,截至目前,美國政府債務總額已接近40萬億美元。2024年美國按美元現價計算的GDP為29.18萬億美元,按此計算,聯邦政府債務總額占GDP比重為126.79%,這遠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90%警戒線。“越滾越大”的債務規模和居高不下的利息支出,使得美國在三大主要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中的主權信用評級均失去了3A級。
可是在美國當前政治制度下,削減福利支出幾乎是任何一個政黨都不敢觸碰的紅線,這導致美國的財政赤字問題愈演愈烈。當前美國兩黨圍繞支出問題博弈導致的政府停擺,最終會通過經濟活躍度的降低和社會的失序,對經濟增長帶來反噬,最終形成一個“債務危機—政府停擺—經濟增長”的循環怪圈。
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可以為近一段時間,屢創新高的黃金價格找到一個解釋。畢竟對于進入重新尋錨的全球資產來說,美元和美債的投資屬性下降已是不爭之事實。而美國政府的停擺,為我們觀察美國經濟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窗口。那就是,美國政府在面臨迎合選民和維持美元體系穩定之間,其實一直有一個優先和劣后的選擇。
而這種短視或許是當前美元美債危機的導火線,就在美國政府停擺時間追平35天紀錄的當天,美國三大期指以齊跌予以回應。展望未來,即使美國政府的停擺僵局得到解決,但經此一役,美國經濟體制的內在機制已經公開和透明化,美元和美債的信任危機或許只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