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醫療護理員在培訓演練床旁轉移患者的動作要領。
林媛媛攝

長沙市第四醫院醫療護理員為臥床患者洗頭。
劉芷靜攝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醫療護理員在電子屏幕上查看免陪照護患者實時需求列表。
林媛媛攝

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護士為患者提供免陪照護服務。
人民網記者崔新耀攝
引 子
住院接受脾切除手術,60歲的常津文因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而受益——家屬免送餐、免陪檢、免陪護,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她住得也踏實。
免陪并非“失陪”,而是由護士或醫療護理員為住院患者提供生活照護服務。
“專業護士照護周到,患者安心,家人省心。”前不久,常津文住院17天,目前恢復良好。迄今,天津有34家三級公立醫院推行免陪照護服務模式,覆蓋病區247個、床位8812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今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3部門印發《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方案》,提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醫院免陪照護服務模式,有效增加相應服務供給,進一步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紓患者家屬憂,解陪護奔波難。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醫院免陪照護服務如何從地方試點走向全國推廣?日前,記者在天津、福建廈門、湖南長沙等地探訪。
緣何免陪?
應對老齡化趨勢,紓解“一人住院全家忙”難題
記者見到常津文時,她正準備出院。那是9月的一個清晨,陽光灑進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肝膽外科病區。護士走進病房,如前幾日一樣,幫常津文洗漱、量血壓,不一會兒,溫熱的早餐端到床頭。這一天,各項檢查指標顯示,常津文的身體狀況已達出院標準,她頓感輕松。
“住院17天,護士照顧得很細致,全家都省心。”花甲之年的常津文,身上擔子不輕——上要與老伴贍養90歲的公公和85歲的婆婆,下要幫襯工作繁忙的兒子兒媳,照看4歲的孫子。
不久前,常津文被確診患有脾臟多發性囊腫,醫生建議手術治療。她一聽就皺眉:做手術,要住院10多天,家人陪護有困難。看出常津文的顧慮,主治醫生推薦她試試免陪照護服務。盡管兒子兒媳主動提出請假來醫院輪流陪護,常津文思前想后,還是決定試試免陪照護。
“不想給孩子添麻煩,而且護士照顧更專業。”常津文此前曾有陪護公婆住院的經歷:白天送飯、夜里陪床,單位醫院兩頭跑,生活節奏被打亂,“幾點吃藥、去哪做檢查……醫生護士叮囑的事兒,一件不敢落。結果呢,還是經常忙中出錯。”
“在‘421’家庭結構、親子異地居住、老人照護‘老老人’等現實條件下,醫院傳統陪護面臨不少困難。”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臨床護理中心主任田麗介紹,為應對老齡化趨勢,紓解“一人住院全家忙”難題,經過多年試點,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探索出較為成熟的免陪照護服務模式:由一名當班責任護士帶領1至2名助理護士,負責3間普通病房,為10到12名患者提供護理治療、飲食起居、健康指導、康復鍛煉等服務。
在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肝膽外科病區,除了每天下午4點至晚上8點的探視時間,幾乎看不到家屬。護士如何服務患者?
走進病房,記者看到每名患者床頭都設置了呼叫器,按下按鍵,護士的電子手表便會響起,只有來到床邊才能取消;掛在墻上的電子屏顯示著任務列表欄,欄內“測血壓”“口腔護理”等項目后,清晰標注著待服務床位。護士一般不在護士站待著,而是推著治療車,在自己負責的病房不間斷巡視,根據即時信息提示,前往患者所在床位開展照護。
為提升免陪照護效率,每名護士還配備了移動護理手持終端,集數據采集、患者管理、醫囑執行確認于一體。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田麗說,對長期臥床患者,護士每天幫他們洗腳時,會注意觀察足部皮溫、足背動脈等情況。如果出現異樣,就及時通知醫生,檢查是否存在下肢血栓。
不止于此。來到醫院營養科,廚房墻上貼滿了免陪照護患者的特殊“處方”——膳食醫囑單。糖尿病患者的饅頭大小不一,精確到克;流食溫度、軟食質地、各種忌口偏好,都對應具體的病床號。餐后,剩飯要帶回營養科,以便醫生掌握患者每餐攝入量。田麗說,“餐飲服務是醫療行為的延伸。”
《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方案》提出,“為住院患者提供便捷的在線訂餐、病區統一配送餐服務”。
在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電子膳食醫囑單實時推送至營養科,由營養師根據患者低糖、低鹽等需求制定個性化治療套餐。免陪照護患者可請護理員代為訂餐,或通過手機登錄醫院APP進入專屬點餐界面,系統自動篩選并展示符合其治療需求的套餐選項,每份套餐清晰標注營養成分和熱量值。
患者鄭強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今年9月從福建漳州來到廈門就診,接受支架介入手術治療。取出住院費用清單,鄭強指著“護理費”一欄給記者看:包含三餐飲食在內,每天120元,“比自己雇護工劃算。”
目前,廈門市有11家醫療機構共51個病區開展24小時免陪照護服務,累計服務患者超過12萬人次。2024年,福建省免陪照護服務試點擴大到92家醫院的284個病區。今年7月,福建省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重點用于省屬公立醫院新增的50個免陪照護病區所需設施設備改造、提升等。
誰來照護?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由護士或醫療護理員擔綱,探索多元發展模式
承擔起原本由家屬或護工負責的患者生活護理,護士能接受嗎?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內科護士長趙瑩坦言,起初也曾擔心工作量增加、人手不夠,但得益于護理流程優化,工作量有增有減。
減少的是病房外的事務性工作。趙瑩舉例:過去,患者輸液,護士得在護士站內按醫囑配液;試點免陪照護模式后,醫院設配液中心,每天分批次送藥到病區。患者出病區檢查,則由醫院運送中心統一接送。護士得以騰出手專心照護患者。
增加的是患者護理服務,收獲的是職業價值。拿協助患者如廁來說,趙瑩曾發現一名患者大便異常,判斷其可能腹內出血,第一時間上報,為醫生救治爭取了寶貴時間。“能在工作中體現專業價值,很有成就感。”趙瑩語帶自豪。
近年來,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累計規范完善各項護理制度、流程248項,建立臨床護理路徑41種。“流程清晰,忙而有序。”趙瑩說,雖然不是每個病房時刻都有護士,但所有患者都有人管。
充分調動護士參與免陪照護積極性,還要用好績效考核“指揮棒”。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將績效工資與承擔免陪照護工作掛鉤,以崗位、工時、質量等指標賦予權重,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2025年天津市衛生健康工作會議提出,今年將大力推進免陪照護服務。截至目前,全市68%的三級公立醫院實現服務覆蓋,提前并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各試點醫院因地制宜,探索由護士或醫療護理員擔綱的多元發展模式。
擁有近20年陪護經驗的盧志敦,親歷了從護工到醫療護理員的轉身。
走進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61病室,盧志敦正在記錄當天為患者第八次翻身的時間。“服務升級了,責任也更明確。”盧志敦以處理患者排泄物為例,以前處理干凈就行了,現在會觀察造口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通知護士。
從“搞衛生”到“觀病情”,一詞之變折射照護專業化水平提升。今年4月以來,盧志敦已參加10余次培訓,包括服務技能、院感防控等內容。
“免陪照護不是免責照護,醫院接過的是服務,更是沉甸甸的責任。”湘雅醫院副院長錢招昕說,過去,患者聘請護工,醫院不參與直接管理。如今,醫療護理員由醫院護理部、科室和護理員所在的第三方公司共同管理。
在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醫院護理部和第三方公司共同對醫療護理員開展考核。免陪照護服務費由醫院統一收取,再和第三方公司結算,公司需根據護理員考核情況發放工資。
規范化管理提升專業化水平,也提高職業穩定性。相較于流動性較大的護工群體,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醫療護理員隊伍穩定性高,季度離職率小于10%。
44歲的韓艷敏,2021年9月由第三方公司選派至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心內四科擔任醫療護理員,已在這個崗位干了4年多。
護理有多細致?韓艷敏晃了晃手腕上的智能手表,“重點患者的一舉一動,都能即時掌握。”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住院患者中,65歲以上老人約占七成,跌倒風險高。為此,醫院引入智能化監測設備,一旦高風險免陪照護患者有起身或離床動作,警報會即時推送至醫療護理員的智能手表上。
目前,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設計開發了28項護理子系統和32項護理信息專案,為免陪照護服務搭建智能網。
“免陪照護,有所為有所不為。”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心內四科副主任護師金婷舉例,此前有患者家屬詢問,醫療護理員能否幫患者換輸液瓶?“這是明確禁止的。按照《醫院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方案》規定,醫療護理員不屬于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得從事醫療護理專業技術性工作。”金婷介紹,醫院建立一系列制度規范,明確醫療護理員與護士的職責邊界,保障雙方在合規前提下緊密協作。
怎樣收費?
堅持自愿原則,按需分類確定患者照護等級,費用差異對應服務梯度
住院開銷往往不小,免陪照護費用是否構成負擔?在長沙市第四醫院住院部結算窗口,記者遇到來辦出院手續的患者余正。
住院15天,免陪照護費用1620元,這是余正的賬單。69歲的余正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從老家湖南岳陽來到長沙問診。手術前,余正生活能自理,只需簡單照護,選擇了20元/日的基礎照護模式。接受椎間孔鏡手術后,恢復期間無法下床行走,余正便將護理級別提升至140元/日的共享照護模式。
“堅持自愿原則,按需分類確定患者照護等級,免陪照護費用差異對應服務梯度。患者可根據實際需求自主選擇、靈活動態調整。”長沙市第四醫院護理部主任李永恒介紹,這源于長期的實踐探索。
2010年,長沙市第四醫院率先在湖南省試點免陪照護服務,目前已覆蓋除兒科外的所有科室。試點之初,護理等級由醫務人員根據患者病情、自理能力評定,護理等級與收費價格直接綁定。然而,同一等級的護理患者中,病情和自理能力仍然存在差異,也不能與患者購買服務的意愿完全相符。比如,有些Ⅰ級護理患者的家屬全程陪同,所需醫院照護事項并不多;有些Ⅱ級護理患者從外地來就醫,家庭護理支持力度小,反而需要醫院提供更多照護服務。因此,如果籠統按照護理等級收費,無法合理匹配患者需求。
今年4月,長沙市第四醫院進一步升級免陪照護服務模式,推出專屬照護、共享照護、基礎照護等3種模式,并細化收費標準。其中,專屬照護收費240元/日,由醫療護理員提供“一對一”24小時全程陪伴;共享照護收費140元/日,由兩名醫療護理員協作,為3名患者提供24小時生活照護;基礎照護收費20元/日,由一名醫療護理員為多名患者提供基礎生活照護。
目前,長沙市第四醫院逾七成住院患者選擇免陪照護服務。其中,約60%的患者選擇基礎照護服務;10%以上患者選擇共享照護服務;2%至3%的患者選擇專屬照護服務。
長沙市第四醫院試點免陪照護服務模式以來,累計服務患者近50萬人次,患者平均住院時長縮短約1.5天。在長沙,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已拓展至6家市直醫院,去年為60歲以上住院患者提供免陪照護服務近5萬人次。
2024年,國家醫療保障局出臺護理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其中單獨設立“免陪照護服務”價格項目,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
今年5月,福建省醫療保障局印發的《關于規范整合護理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明確,在特級護理、Ⅰ級護理、Ⅱ級護理服務的基礎上同時開展免陪照護服務的,可在對應等級護理收費的同時加收免陪照護服務費。其中,特級護理、Ⅰ級護理加收標準為150元/日;Ⅱ級護理加收標準為80元/日。目前,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選擇免陪照護的患者中,Ⅰ級及以上護理占11%,絕大多數為Ⅱ級護理。
“免陪照護惠及更多家庭,住院周轉率有所提升。”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院長王焱介紹,患者平均住院時長已由2017年實施免陪照護服務前的7.13天縮短至去年的6.82天。
如何推廣?
加強人才儲備,出臺相關標準,引入市場化企業,提升規范化水平
相較于傳統護工,醫療護理員的收費標準下降不少,在非“一對一”模式下,服務時長也有所減少,服務質量會下降嗎?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醫療護理員燕維蘭認為,護理質量并不完全取決于時長,工作效率更加重要。
干了多年護工的燕維蘭,8年前自愿轉成醫療護理員,經過系統培訓,不僅能為患者提供洗漱、喂食等生活照護,還能提供康復鍛煉等專業護理,以及幫患者預約檢查并全程陪同檢查等。“以前,護工由患者家屬臨時聘用;現在,醫療護理員成了醫護團隊的一員。”燕維蘭翻開《免陪照護病區服務規范》,臨床照護、生活照護、陪檢服務等操作項目條分縷析。
“這本服務規范,是由我們醫院牽頭,聯合廈門市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制定的福建省地方標準,9月10日起施行。”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黨委副書記陳媛介紹,《免陪照護病區服務規范》已被醫院納入醫療護理員培訓教材,確保免陪照護規范專業。
雖然收入沒有以前多,但燕維蘭表示,現在每周休息一天、每天8小時工作制(三班倒),相比護工24小時連軸轉,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公司繳納“五險一金”,職業認同感更強。
隨著職業化水平持續提升,不少新人被吸引加入醫療護理員隊伍。今年4月進入行業,長沙市第四醫院胸心乳甲外科醫療護理員謝道桂一直在學中干、干中學。
一手攙扶患者,一手反折引流管,謝道桂的動作嫻熟利落。“胸腔術后患者如廁時,需將留置胸腔的引流管反折,防止引流物倒流,同時確保引流管位置始終低于胸腔,避免脫管情況發生……”謝道桂對操作規范了然于胸。
專業照護源于系統培訓。長沙市第四醫院特地安排了一名護士擔任胸心乳甲外科醫療護理員管理專干,每月定期為謝道桂等4名醫療護理員授課。
“課程設置緊緊圍繞臨床需求。”李永恒告訴記者,醫院會在培訓后安排考核,對連續兩次未達標的醫療護理員,醫院將建議合作的第三方公司調整其崗位。長沙市第四醫院新聘醫療護理員中,約八成能通過考核、長期聘用。
作為湖南省試點推行免陪照護服務最早的醫院,長沙市第四醫院是湖南省109家可對醫療護理員進行培訓的機構之一。今年以來,湖南省已培訓醫療護理員近1萬人次。目前,湖南確定國家免陪照護服務試點醫院監測單位12家、省級監測單位56家。
免陪照護服務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引入市場化企業、加強專業護理人員儲備是關鍵。
病床旁、鏡頭前,北京康護之家健康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培訓師劉敏正為醫療護理員講授術后照護要領。通過線上培訓教學+線下實操演練,這家企業在全國布局了8個自建培訓基地和10余個聯合培訓基地,聘用管理的護理員達5萬余名,合作醫院超過300家,累計服務患者300余萬人次。
從甘肅老家來天津務工,龐繼霞3年前入職康護之家,常年在天津市南開醫院全科病房從事護理工作,“掌握了一技之長,月收入近8000元!”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鄭強、余正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