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具身智能并行升溫的,還有正在加速成形的機器人租賃市場。
當下,機器人產業正呈現爆發式增長。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8%,工業機器人產量37萬套,服務機器人產量高達882.4萬套,同比分別增長35.6%和25.5%。
市場規模也持續擴大。《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預計,2045年后,我國在用人形機器人將超過1億臺,進入各行業領域,整機市場規模可達約10萬億元級別。但目前機器人租賃市場整體仍處于早期萌芽階段。
在這一萬億級大賽道上,機器人租賃被視作緩解高昂硬件成本的新商業模式。
然而,業內人士紛紛指出,目前行業仍面臨“散點化”的痛點,用戶訴求難以得到有效對接。

智元機器人合伙人高級副總裁、營銷服總裁姜青松10月30日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租賃市場的痛點應該是散點化。租賃方不僅要尋找市場需求,還要聯系廠家采購機器人;采購后發現機器人功能單一,又需找第三方開發技能……需求方、租賃方、廠家之間溝通極度缺乏,整個行業幾乎靠從業者的激情支撐,這是目前整個市場最大的痛點。”
這種碎片化帶來的是高度分散的服務和資源,各租賃公司往往獨立運營,沒有統一平臺和內容生態。例如,目前市場上的機器人演出常見的僅是揮手、走路等基礎表演,內容高度同質化,導致觀眾審美疲勞。
對此,飛闊科技聯合創始人李可為向界面新聞等媒體表示,未來要推動租賃服務由單一的功能展示升級為內容體驗,將機器人表演包裝成燈光、舞美、服裝道具一體的完整節目,并探索機器人IP化運營。
雙方均認為,要解決行業痛點,需要打造集產品、運營和內容于一體的生態平臺,而非單打獨斗。
 圖片來源:智元機器人
圖片來源:智元機器人
盡管困難重重,業內人士對市場前景依然看好。
姜青松指出,機器人將成為繼手機、汽車之后的“最大終端市場”。他認為,目前機器人租賃需求主要來自文娛表演,但隨著機器人形態和功能多樣化,這種需求將逐步延伸至家庭陪伴、工廠生產等更廣泛場景。
借鑒智能手機的經驗,他認為即使未來出現“白菜價”機器人,直購普及與租賃、訂閱模式仍將長期共存。
“就像手機一樣也有租賃,以后租賃和買下來應該都是兩種主流的需求”,姜青松說。從智元機器人的觀點來看,隨著機器人數量的增多、新場景的出現,租賃市場的規模將進一步打開。
在商業模式方面,訂閱制也同樣成為熱門概念。
姜青松透露,近期機器人產品越來越多地引入訂閱模式,“訂閱就是月付,類似于租賃。具身智能行業里面,能買、能租都是比較普遍的商業需求。”這一觀點也對應了行業對靈活用費模式的期待。
目前,市場上機器人價格出現明顯分化:約1米左右的迷你機器人價格低于10萬元,約1.3米中型機器人報價在10萬–30萬元,1.7米左右的大型機器人在30萬–50萬元區間。不同價格檔位對應不同功能,體型越小的機器人動作更靈巧、成本更低,但動手能力和續航相對有限。
這種情形下,短期內訂閱、租賃能降低用戶成本門檻,而長期看,許多企業仍需通過租賃獲取使用體驗和增值服務。
為解決上述問題,行業正在聯合發力。
10月30日,智元機器人聯合飛闊科技、上海電氣共同發起成立智元機器人租賃生態聯盟,意在構建產品、運營與金融三者結合的體系。
其中,智元提供機器人本體及迭代技術,同時開發內容創作平臺靈創;飛闊科技作為聯盟的運營方,提供運營支持與市場拓展保障;上海電氣則發揮專業金融能力,為零首付、貼息租賃等場景提供靈活資金解決方案。
界面新聞了解到,靈創平臺是10月24日由智元機器人發布的0代碼、0門檻的機器人內容創作平臺,該平臺將AI動作捕捉、云端模仿學習與多模態編排能力融合,面向普通用戶開放人形機器人內容創作。
無需編程基礎、無需專業設備,只需上傳一段人類動作視頻,用戶即可通過靈創平臺實現從真人表演到機器人精準復刻的端到端轉化。
此外,界面新聞此前獲悉,智元下個月計劃上線機器人個性化性格定義平臺靈心。
姜青松介紹,這兩大平臺分別專注于機器人動作編排與個性化情緒塑造,降低用戶使用門檻,“我們的目標是讓機器人易于使用,即使不懂編程的用戶也能一鍵上手。”
飛闊科技則負責租賃業務的運營和內容升級。李可為強調,目前租賃市場還缺乏專業運營,“我們的服務需要更專業化,包括拍攝、剪輯等完整的舞臺化呈現”。
李可為指出,機器人投入資金動輒數十萬元,是很多中小企業的負擔,租賃模式可有效松綁這一門檻,“就像工廠生產有淡旺季,旺季租機器人、淡季退租,比長期雇人或直接購買更靈活。”
在此模式下,上海電氣通過融資租賃分擔用戶成本,聯盟也引入“租轉售”機制。據透露,未來可能還會出現類似手機市場的“愛回收”或“轉轉”,以降低資產折舊風險。
 圖片來源:智元機器人
圖片來源:智元機器人
運營效率也是聯盟關注重點。
為降低維護成本,智元計劃將租賃機器人集中化部署,由專業團隊統一維護升級,“我們的維護團隊對著一個點就行,機器集中使用后也集中回到一個點,這樣對維護和運營成本大有便利。”同時,聯盟將建立全國服務網絡,通過智能匹配系統對接客戶訂單與就近服務盟友,減少跨區域運輸損耗,提高效率。
安全和風險管控方面,姜青松透露,“我們將會引入很多保險伙伴,保障方案準備齊全。目前租賃機器不會直接發給客戶,都是盟友帶著機器到現場,有現場保護人員陪同。”這一做法既確保了活動現場安全,也為未來更加成熟階段的上門配送積累經驗。
行業報告進一步印證了市場潛力。IDC發布的《中國AI視覺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份額,2024:大小模型協同,邁向具身智能工業機器人》報告顯示,具身智能正加速工業機器人的落地應用,為降低企業使用門檻,中小企業可以采用分期、租賃或訂閱模式,并配套靈活的維護升級服務,來提升采購意愿和市場覆蓋率。
McKinsey分析也認為,高端商用場景對智能服務具有強烈需求,部分高端商務場景愿為智能化服務支付相當于人工成本10倍的價格。
或許,隨著RaaS(機器人即服務)理念興起,全球預計未來將有越來越多企業通過租賃或訂閱方式使用機器人產品。
技術突破也將加速機器人應用場景的拓展。姜青松分析,目前本體形態多樣化已有突破,交互和運動智能也日趨成熟,這些已率先推動了文娛表演、導覽解說、情緒陪伴等市場打開,一旦操作技術進一步進步,更具生產力的場景如工廠自動化、智能安保等將提上日程。
他預測,2026年將成為機器人行業的“認知普及元年”,屆時技術和內容雙線發力,大量實際應用將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