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經濟研究所所長 荀玉根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恰逢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沖刺之年,也是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節點,更是中國式現代化演進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此次會議是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傳遞出穩預期、強信心、促發展的強烈信號,充分彰顯了黨中央駕馭復雜局面的戰略定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作為謀篇布局“十五五”規劃的關鍵會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既是對前期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為未來發展構建更為穩固的制度基礎。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筑牢現代化建設的堅實根基。全會提出的“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被置于首要位置,凸顯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石作用。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最為緊要的還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創造和積累中國式現代化所需的物質技術基礎。為此,全會重申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當前,中國人均GDP已連續兩年超過1.3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前列。憑借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競爭優勢以及穩定的發展環境,疊加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與創新動能的加速集聚,中國經濟在中長期維度下具備系統性支撐,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穩固。
二是新質生產力“挑大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成為“十五五”的重中之重。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十五五”時期的中心任務。全會明確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置于十二大戰略部署的突出位置,彰顯其戰略意義與時代緊迫性。未來五年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時期,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工智能的成熟普及,將繼續推動中國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產業領域將獲得更好的發展。
三是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全方位擴大內需將成為“十五五”時期穩增長的關鍵支點。高質量發展向優向新,離不開強大國內市場的堅實支撐。全會強調“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倡導“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并要求“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目前,中國正處在新型城鎮化、綠色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不少領域還有大量需求有待釋放。通過大力提振消費,擴大有效投資,將有利于推動強大國內市場的建設步伐,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與穩定錨。在此過程中,積極發展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冰雪經濟,進一步繁榮文旅消費,更加注重消費者在數字、綠色、智能、健康等方面的品質需求,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拓展消費新場景,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
四是聚焦要素市場化改革與宏觀治理效能提升,通過發揮制度優勢,做好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內在邏輯,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全會強調,“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在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健發展,關鍵在于有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統籌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到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國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和發展動能。今后,中國將更好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系統整治“內卷式”競爭,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五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全面提升外貿體系的穩定性與抗沖擊能力。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全會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進行專章部署,釋放了中國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強烈信號。近年來,中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已建設運行22個自貿試驗區,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多年領跑全球。標普全球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10年,中國對全球南方國家出口實現成倍增長,而同期中國對美國和西歐的出口分別增長28%和58%。這反映了中國的出口結構正朝著更加均衡的方向穩步邁進,出口多元化已成為長期趨勢。
“十五五”時期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蓄勢攻堅期,更是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引領中國式現代化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繼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