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大靖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頒獎儀式上。
施覺攝(影像中國)

武大靖在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開幕式上傳遞火炬。
新華社記者黃偉攝

2022年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比賽后,武大靖(右二)和隊友慶祝奪冠。
王偉偉攝(影像中國)
隨著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成果不斷鞏固擴大,助推全民健身熱潮向縱深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冰雪健兒馳騁賽場,用拼搏與汗水書寫追夢故事,更為世界冰雪運動注入生機活力。近日,在冰雪運動名將武大靖訓練的間隙,記者與他面對面交流,聽聽他對冰雪運動的思考以及未來的規劃。
——編 者
名將小傳
武大靖,1994年出生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10歲開始練習滑冰,16歲進入國家隊。截至目前,他共獲得124塊獎牌,其中獲得過16次世界杯系列的男子短道速滑500米冠軍,也是該項目世界紀錄保持者、冬奧會紀錄保持者。
“只要能為團隊貢獻一份力量,什么都值得”
問:記得7年前的平昌冬奧會上,中國隊在短道賽場經歷多次爭議判罰,您又在男子500米決賽中孤軍奮戰。當時是什么樣的心理狀態?沖線后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么?
答:當時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我不僅背負自己的夢想,還承載著隊友、教練的期待,非常緊張,逼近極限。但時間不允許我去做更多調整,只能咬著牙往前沖。
沖線后,壓力與情緒瞬間釋放,心里突然輕松了,想要和隊友、教練們慶祝。不過由于后續還有比賽,要在短時間內將情緒調整好,所以真正享受勝利的時間只有幾十秒。
問:腰傷復發時打封閉上場,手指關節變形無法伸直……這些傷病對您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我印象最深的傷病是臨近北京冬奧會時腰傷突發,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從房間的床上到洗手間,幾米的距離我要挪上半個小時,飯也只能在床上趴著吃。但對我來說,真正可怕的是傷病對內心的折磨。每當我看到其他隊員在努力訓練,而我還需要時間康復,就很擔心自己成為團隊的負擔。
對專業運動員來說,與傷病博弈是常態。幸運的是,現在的運動員可以通過更先進的儀器進行更科學的訓練,更從容地應對傷病。也正是因為科技助力,我的腰傷恢復得很快。當遭遇傷病時,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保持積極心態,嘗試與傷病“和諧”相處,以科學的方式沉著應對。
問:北京冬奧會上,您在男子1000米決賽中“讓隊友先走”的動作得到許多冰迷點贊,也助力中國隊順利包攬冠亞軍,但您自己只拿到一枚混合團體接力金牌,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怎樣看待團隊勝利與個人成績之間的關系?
答:那一瞬間沒想那么多,完全是下意識的舉動。對我來說,只要能為團隊貢獻一份力量,什么都值得。現在回想起來,這些下意識的舉動,都是潛意識里“我們要為國爭光”的體現。
團隊勝利和個人成績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團隊勝利可以襯托個人成績,個人成績也能助推團隊勝利。我們的使命,就是讓五星紅旗在賽場上升起。
“自身強大是爭奪冠軍、取得成績的關鍵,也是應對各種規則的底氣”
問:您曾用“我們趕上了艱苦時代的尾巴”形容早期的訓練經歷,當時最苦的是什么?
答:10多歲時,我在業余隊,訓練場地很少,輪到我們上冰經常是后半夜了。從天黑練到天亮,經常是拿幾個包子,在自行車后座上就著冷風吃早飯。那個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熱愛是挺不住的。所以,熱愛是扛過煎熬的良藥,只有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才能堅持到最后。這些經歷讓我成為一個比較能“將就”的人,適應能力強,不挑環境、很能吃苦,也讓我對每個登上賽場的機會都格外珍惜。
問:職業生涯中,您曾遭受過一些爭議判罰,有過這樣的經歷,如何理解“競技公平”?
答:不管是啥規則,關鍵是自己要有信心,并且有真本事。在競技體育中,不同裁判對規則尺度的把握不同。從整體上看,我們和競爭對手都是在同等條件、同等場地上比賽,處于同一起跑線,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自身實力。自身強大是爭奪冠軍、取得成績的關鍵,也是應對各種規則的底氣。
問:作為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世界紀錄與冬奧會紀錄的保持者,您感到壓力大嗎?擔心被超越嗎?
答:曾經的成績,只是證明我在這個項目中有一定能力。紀錄總會被人超越,這就是競技體育的規律。與被超越相比,我更在意是誰超越了我,這個人是不是我們中國人。
問:如今,人們的金牌觀念更加寬容平和,是否也在逐漸改變運動員的生存環境?
答:對于運動員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成績,沒有人不想拿金牌。雖然現在人們不再“唯金牌論”,但運動員還是要不斷拼搏,用更好的成績回饋支持我們的人。我覺得,“好勝”對運動員來說是個褒義詞,是我們價值的體現,更是我們運動生涯的見證。
問:您常說自己趕上了好時代,這個“好時代”具體指什么?
答:“好時代”有許多含義。在我競技狀態最好的時候,能夠參加在家門口舉辦的冬奧會,取得好成績、為國爭光,這是許多冰雪運動前輩們夢寐以求的。同時,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讓全世界的冰雪愛好者看到了中國的冰雪運動熱情,也進一步帶動了國內冰雪運動的發展,這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現在越來越多人去冰場、雪場游玩和體驗,走向專業領域的人也有很多,所以,是好時代成就了我,更造就了冰雪運動的火熱。
問:作為專業運動員,您如何看待全民健身和體育強國建設?
答:這些年,我們國家一步步向體育強國邁進,我見證并參與其中,非常自豪。體育強國的基礎在于群眾體育,如今全民健身氛圍日益濃厚。作為運動員,我會繼續在賽場上努力為國爭光,同時也會更好推廣冰雪運動,弘揚體育精神,為建設體育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開局精彩,不代表未來能長遠;開局不利,也不代表整個人生沒有更多可能”
問:您一度考慮過退役,是什么讓您改變了主意?
答:我還想在熱愛的事業中繼續證明自己。這是我對自己的規劃和承諾,我想再取得更多的成績。北京冬奧會后的幾年,我一直在努力和堅持,希望能夠繼續站在米蘭冬奧會舞臺上展現自己、搏至無憾。
問:您認為運動員與體育明星有什么區別?
答:在我看來,優秀運動員可能成為體育明星,但體育明星不一定是優秀運動員。運動成績和運動表現是成為體育明星的重要基礎。運動員靠成績“出圈”才是根本,如果只是憑一時的流量或者其他方式“出圈”,是難以持續的。
問:近些年,您參加過綜藝節目、擔任過解說員,這些新嘗試給您帶來哪些新收獲?
答:作為運動員,我們容易局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當我真正走入社會,才發現自己像一個新手,很有危機感。這些新嘗試幫助我適應時代,也為我看待社會、審視自己提供了更多視角。
在這個過程中,我接觸了許多新領域、學到了許多新技能。比如我嘗試過擔任解說員,結果發現并不是競技水平高就能勝任,還要有很強的語言功底。我在體驗后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也讓未來的努力方向更加明確。
問:您目前正在進行速度滑冰的訓練,從短道轉項大道,為什么做出這一改變?有什么目標?
答:此前有兩年時間,我在治療傷病、恢復身體,現在想嘗試新的運動項目,因此選擇了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看著相似,但細節很不一樣。從去年底到現在,我一直在恢復訓練、不斷調整,爭取讓自己的動作更細膩些。下一步的目標,就是爭取參加米蘭冬奧會并取得好成績。
問:一些運動員退役后轉型艱難,您有沒有為退役提前做準備?
答:我目前在大學任教、攻讀博士學位,這和我的運動生涯有關,是在比較有優勢的專業領域中嘗試,也希望未來對其他年輕運動員有一定幫助。如今,很多運動員對退役后如何轉型有了更多思考,他們不僅通過比賽證明自己,還在各類平臺上展現更多維的自己,我覺得這是不錯的嘗試。
問:運動員生涯與人生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答:運動員生涯只是人生的“上半場”。開局精彩,不代表未來能長遠;開局不利,也不代表整個人生沒有更多可能。職業也好,人生也罷,堅持努力、永不言棄,這才是真正寶貴的財富。
本期統籌:高 佶
版式設計:沈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