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張智博
憑借iPhone 17系列的爆火,美股蘋果公司股價不斷創出新高,10月28日盤中股價一度達到269.89美元/股,總市值一度突破4萬億美元。2025下半年以來,蘋果股價累計漲幅超30%。
A股消費電子個股同樣表現出眾。截至10月29日,中證消費電子指數年內上漲超61%,其中AI服務器龍頭工業富聯年內股價上漲超280%,總市值達到1.6萬億元;存儲芯片龍頭兆易創新股價漲逾126%;立訊精密累計上漲超65%,歌爾股份、豪威集團漲幅在30%上下。
AI推動產業復蘇
股價強勢表現,源于全球消費電子市場正開啟新一輪“復蘇周期”。
根據咨詢機構Statista數據,2025年起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將重回增勢,預計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1537億美元,2024—2030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8%。從區域結構來看,中、美、印、日、英是全球前五大消費電子市場,中國穩居第一大市場,2024年規模為2044億美元。
中國銀河證券電子首席分析師高峰對證券時報·數據寶記者表示,技術實質性突破是引領本輪變化的根本引擎。歷史證明,消費電子行業的每一次黃金發展期,都由顛覆性技術所引爆——從3G/4G催生的智能手機普及,到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應用生態繁榮。
高峰繼續表示,當前消費電子的“復蘇周期”真實存在,但并非全行業、普惠性的強勁反彈,而是一個結構性的、分化的復蘇過程,是由AI技術驅動的高端市場引領、伴隨著產業鏈庫存健康化進程的結構性復蘇。
上市公司華興源創在接受證券時報·數據寶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消費電子是科技創新與終端消費的重要交會市場。受益于AI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國擴內需促消費的相關政策,市場已呈現出快速復蘇的跡象。未來隨著新產品的推出和新技術的應用,行業將步入新一輪的增長周期。以公司本身為例,2025年上半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15億元,同比增長近10%,實現凈利潤7851.95萬元,同比增長152.4%,復蘇跡象明顯。
新場景創造新引擎
近年來,在以智能手機、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家居等為代表的終端場景的驅動下,AI眼鏡、車載計算平臺等不同形態、不同實現模式的智能產品應運而生。這些特定場景下的硬件場景化適配,使得虛擬的AI算法,轉化為用戶可感知、可依賴的“智能”。
AI場景化的本質,就是“AI+”終端為核心,系統性重構產品、服務與用戶之間的交互邏輯。比如AI眼鏡正從“顯示設備”變為疊加在現實世界之上的“AI信息層”,實現實時翻譯、導航和信息提示;再如AI翻譯耳機,依托同傳大模型,具備線上同傳、面對面翻譯等多項能力。這些新的場景化應用,正在顛覆傳統App交互邏輯,探索后智能手機時代的可能性。
AI場景化應用既是產業升級的價值錨點,又是商業增長的創新引擎。一方面,它將前沿技術置于業務環節,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完成價值的精準落地;另一方面,它通過對用戶體驗的重塑與商業模式的再造,挖掘全新消費場景,進而實現對增量市場的持續開拓。
在這場以AI為核心引擎、硬件為關鍵依托、場景為需求導向的融合創新中,終端智能體驗正經歷代際飛躍,成為驅動消費電子產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核心力量。
產業鏈加速迭代
隨著消費電子產業向著智能終端、AI場景化方向持續發展,品牌方與供應鏈企業的合作模式也正在由“代工”轉向“共創”,產業鏈迎來價值重構。
以智能手機代工生產為例。根據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2025上半年,ODM(原始設計制造商)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占全球總出貨量的43%,創下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紀錄。華勤通訊、龍旗科技、天瓏移動、立訊精密合計占據近九成的市場份額。ODM廠商正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并升級制造設施,以積極應對智能手機硬件的持續迭代升級。
國泰海通認為,從手機產業鏈ODM訂單量增長的趨勢可以看出,消費電子行業正加速從“規模制造”向“價值創造”轉型。另有分析指出,未來三年將是ODM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窗口期。ODM廠商的角色要加速從單純的設計制造商,逐步向技術合作伙伴轉變,在產業鏈中承擔更多價值環節。
華興源創對證券時報·數據寶記者表示:“我們與終端客戶的合作,已由早期的按圖索驥、在實現環節提供價值,轉變為流程跟進、聯合研發的模式。在客戶新品開發前期,公司就已深度介入其研發體系,為設想和創意提供測試角度的可行性,在技術上得到認可后完善方案,直至提供產品。隨著中國企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產業鏈滲透地不斷深入,未來合作方式將持續深化。”
高峰指出,在共創模式下,雙方可能會共同投入研發資源,攻克技術難關。供應鏈企業不再僅僅是方案的執行者,而是技術的貢獻者。品牌商獲得了更快的創新速度和更可靠的技術解決方案,而供應鏈企業則通過技術輸出提升了自身在價值鏈中的地位。
下一個爆點是誰?
AI技術的迭代賦能,正在推動各類AI原生硬件從概念走向落地。以AI眼鏡、耳機、頭顯、手表及神經腕帶為代表的“AI+”可穿戴設備,憑借其革新性的人機交互體驗,或將成為本輪消費電子增長周期中的核心增長點。
9月30日,Meta發布了Meta Ray-Ban Display智能眼鏡,能讓用戶“在完全置身于現實世界的同時與數字內容進行互動”。該款眼鏡一經推出,便在實體店快速售罄,廣受市場好評。多家分析機構借此機會表示了對于AI眼鏡市場前景的看好,認為其或有能力成為繼智能手機后的下一代主流計算終端。
國際數據公司(IDC)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406.5萬臺,同比增長64.2%,呈現穩健增長態勢。該機構預計,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將突破4000萬臺。中國市場份額穩步提升,預計2025—2029年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55.6%,位居全球首位。
IDC智能眼鏡分析師葉青清對證券時報·數據寶記者表示,智能眼鏡對于AI功能來說是落地更快、成本更優的終端載體;大模型在語音和圖像識別方面的積累也將推動AI在智能眼鏡上呈現出更加實用且更具性價比的應用場景。未來,若能解決顯示功能、佩戴舒適度和核心算力的平衡問題,AI眼鏡將有望站在下一代終端競爭的最前沿。
高峰認為,AI眼鏡具備成為下一代平臺的巨大潛力,但在短期內(3—5年)難以復制智能手機的普及奇跡,更可能經歷一個從特定場景切入、再逐步走向大眾的漸進式發展過程。其面臨三大瓶頸需要突破:一是AI眼鏡在續航、重量、顯示和計算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二是AI眼鏡缺乏統一的操作系統和開發標準;三是從“低頭看手機”到“抬頭透過眼鏡看世界”,是一個巨大的交互習慣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