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東陽光(600673)發布了2025年三季報,數據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9.7億元,同比增長23.56%;歸母凈利潤9.0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89.8%,超出此前市場普遍的預期。公司表示,取得這樣的成績除了是市場周期波動的短期反映,更是其前瞻把握國家戰略方向,在“雙碳”目標與數字經濟發展浪潮中系統性布局、全鏈協同的成果體現。
政策紅利從“機遇”到“壁壘”的轉化
表面看,制冷劑價格的飆升是東陽光業績爆發的直接推手。但深層次原因,在于公司對國家“雙碳”戰略的深刻理解和提前卡位。
隨著《基加利修正案》進入履約期,HFCs制冷劑供需格局發生根本性扭轉。東陽光憑借國內第一梯隊的配額規模,無疑享受到了行業紅利。然而,其高明之處在于并未止步于此。一方面,公司通過整合氯堿產業鏈,形成了從鹽礦到氟精細化工的完整閉環,極大增強了成本控制和抗風險能力,將政策紅利內化為穩固的“業績基本盤”;另一方面,公司積極投入第四代制冷劑研發,展現了超越當前周期、瞄準未來國際競爭格局的長遠眼光。
這揭示了一條清晰路徑:在“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企業能否將外部的政策要求,轉化為內部產業鏈的協同優勢和核心技術儲備,是判斷其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東陽光的實踐表明,真正的紅利兌現,在于構建起一條既符合政策導向,又具備市場競爭力的綠色護城河。
戰略升維從“制造”到“智造”的躍遷
如果說綠色轉型鞏固了東陽光的當下,那么對算力產業的全面切入,則為其打開了面向未來的想象空間。這標志著公司戰略從傳統材料制造向高科技生態平臺的重大升維。
近年來,國家連續出臺政策,強力推動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東陽光的布局并非跟風,而是基于自身氟化工技術優勢的必然延伸。將氟化冷卻液的研發能力應用于液冷這一算力基礎設施的“必選項”,實現了從基礎材料到核心部件,再到系統解決方案的垂直整合。收購秦淮數據中國區業務,更是一步關鍵落子,不僅獲得了寶貴的算力入口和規?;瘧脠鼍?,更深度融入了“東數西算”的國家戰略格局。
尤為重要的是,公司正致力于打通從底層技術到上層應用的閉環:電子元器件支撐算力硬件,液冷技術保障數據中心高效運行,而秦淮數據提供的算力又反哺其人工智能應用的迭代升級。這種“材料—部件—系統—應用”的協同模式,恰與“十五五”規劃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要求高度契合,展現了傳統產業巨頭向數字經濟核心地帶滲透的戰略決心。
內生動力從“單點”到“生態”的進化
亮眼的業績和宏大的戰略,最終需要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創新體系作為支撐。東陽光的深層變革,正發生于此。
公司通過事業部制改革和深化大客戶機制,提升了市場響應速度和資源配置效率。在技術創新上,則形成了獨特的“協同賦能”模式:電子元器件領域的積層箔技術革新,同時服務于新能源和AI算力需求;氟化工技術既支撐傳統制冷劑優勢,又衍生出液冷新材料;而算力資源則成為孵化AI機器人等新業務的“數字土壤”。各業務板塊不再是孤島,而是在一個共生的技術生態中相互促進。
此外,員工持股計劃的實施,將核心利益與公司長遠發展綁定,為戰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提供了機制保障。這表明,東陽光的轉型并非短期行為,而是旨在構建一個能夠自我驅動、持續進化的創新型組織。(文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