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點破冰到生態漸成,基金投顧業務歷經六年發展,實現了管理規模與用戶基數的穩步擴容。公開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多家機構基金投顧業務規模超百億元,基金投顧機構數量也增至60家。與此同時,多位業內人士稱,近年來基金投顧業務從“產品導向”到“服務導向”的初步轉型已經完成,“用戶信任”成為核心錨點,投資者體驗顯著提升。未來,隨著費率改革推進、轉常規進程提速,行業發展路徑愈發明確,投顧費將成為投顧機構的核心盈利來源,倒逼行業回歸財富管理本源。站在轉型提質的關鍵節點,基金投顧行業正迎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全新發展階段。
找錨點:六年進化,明確定位
六年征程,基金投顧管理規模與客群基數穩步增長,“用戶信任”也逐步成為了行業的核心錨點。
在市場強弱變換下,基金投顧業務經歷了多個關鍵節點。2019年10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基金投顧業務試點啟動,彼時的基金投顧業務趕上了公募“黃金發展期”,規模快速擴張。
2022年,基金投顧業務機構在市場調整中開始反思,逐步探索“動態買入投顧策略”。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基金投顧逐漸從為用戶提供靜態一攬子基金組合,轉變到為用戶提供動態的投顧買入方案,試圖幫助用戶解決權益投資擇時難、選基難的問題。以中歐財富“全明星智慧跟投計劃”為例,截至今年10月15日,在陪伴投資者經歷業績低谷后,其用戶賬戶的盈利占比已達94.43%。
近年來,以“用戶信任”為錨的思路在基金投顧行業進一步夯實。自2023年起,部分基金投顧機構針對不同客群需求,進一步構建差異化的投顧服務體系。而且,投資者對“全天候”策略的需求有所提升,因此2024年以來多元投顧策略數量大幅增加。“幫你投”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投顧服務將聚焦客戶的“賬戶管理”,從單一策略的歷史業績轉向客戶賬戶的實際收益和投資體驗。
攻難點:與光同行,提升信任
提升投資者信任既是行業“錨點”也是難點,業績、陪伴、時間缺一不可。
近年來,“犧牲規模,成全信任”成為一些投顧機構的默認選項。去年9月末市場逐步走強,一些投資者被“錯失恐懼”的情緒裹挾,部分機構卻打出“降溫牌”。
“我們通過深度分析投資者行為數據,捕捉到擁有這些特征的用戶。”盈米基金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不少投顧放棄了休息時間,爭分奪秒地聯系客戶。截至去年10月9日,人均聯絡在管客戶人數高達500位,日常與客戶深入交流、提示風險。
信任從來不會“空降”。該人士感慨道,財富管理是一項陪伴客戶終身的服務,投顧機構要保持理性,陪伴客戶以實現其財富和投資能力的持續成長。
“我把分散在各渠道的基金和資金,歸總到投顧賬戶中統一管理,正是因為他們與其他‘客戶經理’相比,一點也不急著推薦基金給我,會花更多時間關注和了解我的需求。”一位基金投顧用戶對上海證券報記者分享道。
數據是投顧機構贏得信任的證明。中歐財富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其投顧服務上線以來,近一年、近兩年和近三年的賬戶收益率比非投顧賬戶分別高出7.01、4.23和1.33個百分點,其投顧復購率也接近七成。同期,盈米基金旗下“且慢”平臺投顧用戶的盈利占比高達96%,平均持有時長為772天,分別高于自主交易用戶20個百分點、297天。
“基金投顧業務的最大難點,在于如何與投資者建立信任。這沒有捷徑可走。只要堅持客戶立場,提供科學、匹配的投資方案,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時間會給出最好的答案。”華夏基金(財富)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
新征程:適應變化,捕捉機遇
六年,也是新的起點。
公募基金第三階段費率改革近期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基金銷售機構同時開展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的,應當堅持投資者利益優先、最優價格執行原則,對投資顧問業務形成的保有量,不得收取客戶維護費,切實防范利益沖突”。這意味著,投顧費將成為投顧業務的核心盈利來源,行業將進一步回歸財富管理本源。
部分機構已經在行動。比如,盈米基金近日公告稱,從今年11月開始,將對“且慢”首批上線的投顧基金組合的收費模式進行變更,由此前所采用的“交易費用抵扣投顧費用”的模式,統一更改為按月定期收取投顧費的模式。
“按照最新要求,投顧機構將進一步大幅降低銷售費用的收入(贖回費都歸基金資產管理、銷售服務費等費用大幅下降),原來的做法不存在持續的基礎。”盈米基金人士表示,為維持優質的投顧服務、提供更好的投資體驗,投顧機構應改變收費模式。
易方達財富解決方案部總經理宋灝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其顧問團隊在服務過程中,會秉持客觀、獨立、專業的原則,不區分該公司及其他公司產品,結合客戶投資目標、風險偏好和市場研判,為投資者提供包括持倉分析、基金診斷、資產配置等一攬子服務。此外,其將符合“買方立場”的服務指標納入了員工的績效考核,以引導和規范“買方立場”。
同時,基金投顧試點轉常規的腳步臨近,或為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從海外經驗來看,由專業投顧機構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服務是大勢所趨。中金證券研報顯示,SEC注冊投顧公司數量從2012年以來逐年上升,截至2024年末達15906家。
業內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銷售費用的壓縮短期將帶來轉型“陣痛”,即倒逼機構告別依賴規模擴張、依附費用分成的發展模式,憑借更專業的資產配置能力、更個性化的客戶服務,展現投顧服務的核心價值;機遇在于,優秀機構有望在這場范式革命中脫穎而出,疊加行業發展路徑或進一步明確,提質增效的階段正在到來。
“這場以費率改革為切入點、以轉常規為契機的行業轉型,既是基金投顧業務的‘壓力測試’,更是回歸財富管理本源的‘新機遇’。”該人士分析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