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全球經濟波動頻繁、金融市場震蕩加劇、地緣沖突此起彼伏,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科技競爭格局加速演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約為3%,低于過去二十年的平均水平,全球通脹依舊高企,多數主要經濟體處于高利率周期,外需減弱、債務風險上升成為普遍現象。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確定性正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中國經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展現出韌性與穩定,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信心錨”。
近年來,全球經濟的波動主要源自兩方面:一是地緣政治風險頻發帶來的能源、貿易和金融不確定性;二是貨幣政策周期錯位導致的全球流動性分化。自2023年以來,美歐主要經濟體延續緊縮政策,美聯儲在通脹回落乏力背景下多次延長高利率周期,歐洲央行也持續收緊流動性,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相比之下,中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利率平穩運行,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有效緩沖了外部沖擊,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制度性保障。金融監管趨向穩健審慎,宏觀審慎政策和結構性貨幣工具精準發力,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同時,也為實體經濟增長提供持續支持。
從總體增速看,2025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5.4%,二季度5.2%,三季度4.8%,三季度環比增長1.1%。這意味著在外需偏弱、內部結構出清延續的環境下,經濟仍保持了擴張節奏,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相比處于相對領先水平。更重要的是,增長并非單一部門拉動,而是在產業升級、消費恢復、出口結構改善與政策協同中獲得支撐,體現出內生韌性。
穩定的經濟增長背后,是結構調整與動能轉換的不斷推進。前三季度,中國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8.1%,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0%。出口結構持續優化,“新三樣”產品——光伏、電動汽車和鋰電池出口同比增長超過25%。消費端持續恢復,服務業零售額同比增長9.5%,旅游、文化和體育等體驗型消費成為增長亮點。全國能源供需總體平衡,綠色轉型加速推進,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到54%,清潔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超11%。這些結構性變化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正在從投資與出口主導向創新與消費驅動轉變。
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前瞻性是中國經濟確定性的關鍵支撐。黨的二十大以來,中央強調“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注重在戰略穩定中推進結構性改革。財政政策方面,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2025年前三季度專項債發行超3.5萬億元,重點投向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領域。貨幣政策保持靈活適度,社會融資規模穩步增長,中長期貸款占比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明顯提高。與此同時,政策制定保持透明與前瞻,政策預期穩定性增強,為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提供了信心。
制度型開放持續深化,為外資穩信心、穩預期提供了新動能。制造業領域的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實現“清零”,服務業擴大開放穩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速,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改革穩步深化。2025年上半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約3萬家,同比增長約11.7%,顯示外資主體對中國市場空間與產業配套的認可;同期實際使用外資為人民幣4232億元左右,同比下降約15.2%,反映全球資本周期與外部環境波動的影響,但結構上高技術領域吸引外資占比提升、研發與區域總部布局加速,外資“提質”趨勢延續。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報告指出,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整體下降的背景下,中國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在全球貿易體系分化的背景下,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動國際合作。從RCEP全面實施,到“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邁入新階段,中國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參與全球治理。綠色能源、數字基礎設施、跨境電商等領域合作成果顯著。通過推動貿易便利化、強化區域供應鏈協同,中國在穩定全球經濟預期方面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中國的開放并非單向市場準入,而是以制度性、規則型開放促進全球公共產品供給。例如,碳交易、綠色金融、數字監管標準等新領域的規則建設,正成為全球合作的新方向。
科技創新則構成了中國經濟中長期確定性的核心驅動力。2025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目標是3.3%,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鏈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新能源車、儲能、智能裝備、算力基礎設施等產業集群快速壯大,成為拉動制造業升級的重要引擎。中國科技型企業在人工智能模型研發、衛星導航、清潔能源設備等領域實現突破,部分核心指標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創新驅動不僅帶來經濟動能,也增強了外部環境變化下的系統韌性。
展望未來,“十五五”規劃時期將是中國邁向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的關鍵階段。到2035年前,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創新投入強度進一步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有望達到15%,能源強度較2020年下降20%以上。區域一體化、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將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存在的格局,中國將繼續以高質量發展應對外部沖擊,以結構性改革鞏固內生增長基礎,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國際合作。
從資本市場與全球配置視角看,“確定性”意味著可預期現金流與政策環境。對于產業投資者,它關乎供應鏈的穩定與技術路線的連貫;對于金融投資者,它關乎資產價格波動的邊界與經濟名義增速的錨定。2025年前三季度的數據表明,內需修復、出口結構優化與制造業升級正在共同構筑實體經濟的底層確定性。考慮到房地產出清仍在進行、外需仍受高利率周期與地緣因素制約,未來階段更關鍵的是以改革增效率、以創新增動能、以開放穩預期,繼續把中長期確定性轉化為當期增長的現實支撐.
總結而言,在全球波動加劇的時代,中國經濟的確定性價值將愈發凸顯。它不僅是國內增長的穩定器,也是世界經濟的信心錨。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高水平開放的推進,中國有望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繼續扮演增長引擎與穩定力量的雙重角色,為全球發展注入更強確定性與可持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