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證券研究所所長 鄧淑斌
10月20日至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全會是在我國即將勝利完成“十四五”主要目標任務,進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根據黨章規定,每屆中央委員會通常召開七次全體會議(即“一中全會”至“七中全會”),其中四中全會一般聚焦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議題,具有承前啟后的戰略意義。
23日下午,根據新華社受權發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本次全會充分肯定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央政治局工作,對“十四五”時期取得的重大成就給予高度評價,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并且在分析當前形勢和任務的基礎上,強調堅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24日上午10時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農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相關人士分別從《建議》起草過程與總體框架、“十五五”時期形勢分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以及《建議》中關于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國內市場、區域發展、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外開放、衛生健康、人口發展等九大領域的部署,對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充分展現了本次全會圍繞把準方向,實事求是、問計于民、凝聚共識的全過程。
《建議》系統謀劃了我國“十五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在對“十五五”時期所處階段重要性和面臨復雜形勢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擘畫了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為國家“十五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提供根本遵循。與“十四五”規劃相比,“十五五”規劃建議的目標要求更高,內容聚焦于科技自立自強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深化改革開放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強大國內市場與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與推進共同富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與加快全面綠色轉型、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與高質量推進國防現代化等核心議題,充分體現出更突出“科技”的核心地位、更強調“安全”的基石作用、更注重“質”的有效提升、更著眼“人”的全面發展等新的時代特點,為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 。
關于“十五五”時期的重要地位,本次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與此前的中央政治局“7·30”會議相關表述相比較,本次會議對“十五五”時期的定性新增了“承前啟后”的表述。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因此,相比較而言,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十四五”時期要開好局、起好步,“十五五”時期則需要發揮“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關于“十五五”時期的形勢研判及應對要求,本次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基于這一研判進一步提出了既要乘勢而上,又要迎難而上的應對之策,也即,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這一研判及要求,與中央政治局“7·30”會議的表述保持一致,也是當前國際貿易秩序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震蕩與重構之下的現實情況,彰顯了更強的風險意識和斗爭精神。
關于“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在一以貫之強調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同時,較之中央政治局“7·30”會議的表述,本次全會特別提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確?;緦崿F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相比較于2020年10月十九屆五中全會針對“十四五”時期提出的“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表述再次重申,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在“十五五”時期的重中之重。
關于“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本次全會提出的“六個堅持”,在此前9月25日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五”規劃重大問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已有所提及,也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傲鶄€堅持”緊密聯系,既包含了始終如一的初心(黨的領導、人民至上),也明確了發展方向(高質量、改革開放),同時明確了實現路徑(市場與政府結合)和保障機制(統籌發展與安全),共同構成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完整框架。
關于“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本次全會提出了七大目標: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上述目標領域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均有明確部署,但較之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本次全會提出的目標要求明顯更高,并且還新增了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兩大指標,這也意味著,科技自立自強和國家安全在“十五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將占有相當分量。此外,本次全會對2035年遠景目標的展望也新增了“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的表述,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積極應對復雜國際形勢的魄力和貢獻中國力量、傳遞中國之聲的信心與決心。
關于“十五五”時期的重要任務,本次全會提出了12項,涉及領域包括產業體系、科技創新、國內統一大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農業農村、區域協調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綠色轉型、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與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規劃期間12項重要任務相比較,盡管涉及領域相同,但本次全會對“十五五”時期重要任務部署在如下兩方面的變化,值得在后續正式公布的《建議》全文中進一步關注:
一方面體現在重點任務的排序,現代化產業體系、對外開放、民生三項重要任務的排序均有所上調。其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首要任務,排列于科技創新與自立自強之前,突出了發展經濟的著力點要放在實體經濟上、科技創新要與產業創新融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頂層設計思路;對外開放從此前的第9位提升至第5位,從“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突出了持續深入推進對外開放的決心;民生從此前的第10位提升至第9位,將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納入其中考慮,突出了多措并舉、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信心。
另一方面體現在各重點任務目標與舉措的表述,如:(1)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新增“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航天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等要求;(2)在科技創新方面,強調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增“教育強國”“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要求;(3)在擴內需相關的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方面,新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的表述,意味著基本確立了通過惠民生來擴內需的這一根本路徑,并對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提出了“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的要求;(4)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新增“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等要求;(5)在對外開放方面,新增“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積極擴大自主開放”等要求;(6)在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全面振興方面,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7)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突出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新增“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加強海洋開發利用保護”的要求;(8)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方面,強調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出了“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更高要求;(9)在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特別強調“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10)在綠色轉型發展方面,圍繞建設美麗中國,現代化著重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11)在國家安全方面,圍繞體系和能力建設,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12)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方面,強調“如期(即,2027年)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提出“邊斗爭、邊備戰、邊建設”“要加快先進戰斗力建設”等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