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嘉實基金公告,嘉實成長共享混合于10月24日提前結束募集。據渠道信息,這只規模約為30億元的主動權益產品僅約5天就完成了目標規模。
此前,中歐價值領航也在1天內完成20億規模的募集。
行情的轉暖以及首批浮動費率產品的“成績單”,成為前述兩只產品認購端“不愁賣”的前提。據統計,首批浮動費率產品至今業績平均漲幅高達12.47%,更有兩只產品成立三個多月漲幅已經超過四成。
有公募人士解讀,首批浮動費率基金的初期業績整體不差,這有望為第二批基金的募集和后續運作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新發基金頻頻提前結募
10月24日,嘉實基金公告,嘉實成長共享混合于10月24日提前結束募集。根據此前信息,嘉實成長共享混合原定于10月20日至11月7日通過各銷售機構公開發售。然而,這只規模約為30億元的主動權益產品僅用約5天就完成目標規模。
隨著市場轉暖,近期新發產品在認購端搶手的情形并不罕見。10月以來,還有多只新產品官宣提前結募,產品類型包含FOF基金、ETF基金以及QDII基金等。此外,多只規模超過10億元的主動權益產品也輕松達到成立門檻。
10月16日,中歐價值領航因募集規模突破20億元,提前結束發行;10月11日,鵬華基金公告,鵬華制造升級提前結束募集并啟動比例配售。該基金于10月9日開始募集,僅用兩天便吸引大量資金認購,截至10月10日,累計有效認購申請金額已超過募集的規模上限20億元。公告顯示,自10月11日起該基金不再接受認購申請。最終確認結果顯示,投資者于10月10日的有效認購申請確認比例約為57%。
科技板塊的持續回暖也為港股主題基金的新發提振了情緒。易方達港股通科技于10月9日啟動發行,僅一天后即于10月10日提前結束募集,最終合計募集規模為19.87億元。
華南一家公募渠道人士表示,最近一年多來行情的轉折讓很多投資者“信仰”發生了改變,對于資本市場以及公募基金專業性的信心有所提振,在選擇產品時,“實力派”基金經理號召力更強;另一方面,基金托管行的銷售能力也是重要一環,擁有較好的客戶基礎的渠道能獲得不錯的發行成績。
據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統計,自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新基金發行平均認購天數呈現明顯下降趨勢。9月,第二批14只科創債ETF以及9月募集規模最大的混合基金招商均衡優選,均在一天之內就完成了募集,還有44只基金在5天內完成了募集。整體來看,9月完成募集的公募基金平均認購天數為13.71天。
首批新型浮動費率產品交出不錯的成績單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嘉實基金、中歐基金旗下兩只提前結募的產品均為第二批浮動費率產品。對此,嘉實基金表示,作為《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發布以來優化基金運營相關部署的重要落地,基于業績比較基準的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正逐步“常態化”,這一新基金運營模式也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認可。
今年5月24日,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等16家基金公司集體公告,旗下浮動費率基金產品均于 5 月 27 日開啟發行。截至10月24日,首批產品均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成立至今不足半年,華商致遠回報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漲幅已經高達45.6%,嘉實成長共贏以43.53%的漲幅位居其后,還有易方達成長進取、信澳優勢行業和景順長城成長同行等基金漲超三成。
有公募人士認為,從業績情況來看,首批浮動費率基金的初期業績整體不差,這有望為第二批基金的募集和后續運作,起到一定示范作用。從第一批到第二批,浮動費率基金已從全市場選股向制造業、高端裝備、醫療等領域延伸。在示范效應帶動下,浮動費率基金有望順暢實現全面推開。
公募基金:“慢牛”將繼續演繹
展望后市,多家公募依舊對行情表達了樂觀的態度。
嘉實基金表示,對6-12個月行情大的方向依然樂觀,隨著去年“9·24”以來賺錢效應的擴散、資金入市的加速、AI產業線索與反內卷預期的共同發酵,行情星火漸盛。隨著后續宏觀經濟明顯改善和企業盈利的回升,有望成為助推中期上行行情的主要動力。市場中期上行根基并未動搖,階段震蕩整固反而提供長期布局窗口。
嘉實基金基金經理孟夏也認為,當前市場整體估值仍處于合理區間,隨著政策持續發力,市場風險偏好逐步回升,A股成長風格有望迎來更多由基本面驅動的投資機會;同時,伴隨A股市場不斷成熟,“質量”因子的權重也有望進一步提升。
國泰基金投資總監(養老金)兼養老金及專戶投資部總監胡松表示,在國內基本面增長筑底疊加流動性寬松的宏觀背景下,內部“反內卷”帶來行業產能格局改善的希望。中期來看,A股市場仍處于“慢牛”趨勢,市場熱點輪動加快,新能源、科技成長等板塊仍有較大潛力。長期來看,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進和企業盈利逐步改善,市場有望繼續走強。
華南一家公募認為,本輪行情有遠期宏大敘事支撐,但增量資金來源略顯不足;宏觀基本面和股市上行的反差短期階段性收斂,如無重大逆周期對策反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但后續市場對基本面的定價權重也會提升。上行主線板塊不會輕易切換,主要是階段再平衡;分化行情可能演繹至行情尾部,除非出現更大的驅動力。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