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文濤,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并就社會關切答記者問。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莫高義主持。
近2個小時的新聞發布會,多部門負責人回答了境內外媒體關于經濟發展與宏觀政策、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社會民生與公共服務、綠色發展與能源轉型等方面的提問。
“十五五”規劃建議共15個部分61條分為三大板塊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圍繞全會情況、文件起草情況作介紹。江金權說,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他介紹,在起草過程中,一共有兩輪大的征求意見。第一輪是今年1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就研究“十五五”規劃建議征求各地區各部門意見。5月至6月,中央有關部門面向全社會組織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有效建言311.3萬余條。第二輪是《建議》的征求意見稿形成以后,8月4日黨中央將征求意見稿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各有關單位征求意見,共收到修改意見2112條,文件起草組經過深入研究,共吸收修改意見452條,吸收率達21.4%。
江金權談到,《建議》共有15個部分、61條,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抓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第二板塊為分論,分領域部署“十五五”時期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第三板塊主要部署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等任務。
在回答媒體記者提問時,江金權介紹了“十四五”相關成就,其中第一條是“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他表示,我國經濟增速繼續領跑全球主要經濟體,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0萬億元左右,連續跨過了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幾個臺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重要引擎。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建議》明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七方面主要目標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圍繞“十五五”時期形勢分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以及農業農村等內容作介紹。
韓文秀介紹,《建議》明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主要包括七個方面:一是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二是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三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四是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五是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六是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七是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在回答媒體記者提問時,韓文秀表示,從現在起到2035年,只有10年時間。前五年發展好了才能爭取更大主動。我們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時代緊迫感和歷史使命感,科學謀劃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緊緊抓住時間窗口,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
“特別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要進一步夯實基礎、全面發力。”韓文秀介紹了幾個“著力”,第一個是“著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充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努力從中等收入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邁進”;第二個是“著力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新動能,壯大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第三個是“著力促進供需兩側結構全面優化升級,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促進形成更多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第四個是“著力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第五個是“著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能源強國,建設美麗中國”;第六個是“著力做強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韓文秀還表示,農業農村現代化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優先補上的最大短板。《建議》強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擺在戰略任務第一位
圍繞“十五五”時期產業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表示,《建議》明確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部署4方面重點任務,可以理解為“固本升級、創新育新、擴容提質、強基增效”。
其中,固本升級,代表著要優化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當前我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增加值在制造業中占比80%左右。基于此,《建議》明確提出要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鞏固提升化工、機械、造船等行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鄭柵潔表示,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初步估計未來5年會新增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可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動能和民生紅利。
在創新方面,《建議》提出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發布會現場,鄭柵潔強調,這些產業蓄勢發力,未來10年新增規模相當于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可為我國經濟大盤、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建議》提出,“十五五”時期,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透露,推動我國的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要著眼于四方面,包括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等。
發布會現場,陰和俊詳解了下一步關于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的創新方向,將強化算力、算法、數據等高效供給,讓人工智能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
同時,“十五五”期間,相關部門也將加強人工智能治理,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不斷健全治理機制,并推動國際交流合作,讓人工智能成為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
讓中國大市場成為全球創新的試驗場、應用場、利潤場
談及“十五五”時期的開放工作,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文濤表示:“我們開放也好,引資也好,都不搞損人利己、零和博弈那一套,而是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具體來看,《建議》從四方面做了清晰部署,包括積極擴大自主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準入和開放領域;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擦亮“投資中國”品牌,塑造吸引外資新優勢;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
王文濤表示,我國現有14億多人口,未來十多年中等收入群體將超過8億,市場潛力巨大。因此,我們要把中國大市場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產業發展,讓中國大市場成為全球創新的試驗場、應用場、利潤場。
“讓外資企業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王文濤透露道,接下來,我國將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其中服務業是開放的重點,同時要擴大增值電信、生物技術、外商獨資醫院等開放試點,有序擴大教育、文化領域自主開放。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推動老有所養、老有所為
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圍繞“十五五”時期衛生健康、人口發展等內容作介紹。
雷海潮表示,到2024年底,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79歲,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希望通過五年的努力,能夠使得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在2024年的79歲基礎上再提升1歲,達到80歲左右。“這對于滿足和適應人民群眾對美好健康生活的新期待,將是一個標志性的工作。我們分析,這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多方面綜合努力。其中,雷海潮介紹,將“在服務模式上要突出全鏈條的貫通,讓群眾少得重病、及早康復”。
具體做法是,以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作為攻關和突破的重點,健全早篩早診早治早康復的服務體系,強化多病同防同治,進一步提升健康產出的效率和效果。我們將在預防端進一步強調精準干預,在治療端強調多學科多專業協同協作,在康復端強調接續服務,在管理端強調長期健康隨訪,讓各個環節能夠真正連起來、動起來、強起來。同時,為了適應廣大人民群眾如何看好病、科學看病的愿望,將進一步加強服務流程的再塑、再造,在院內、在醫院之間搭建會診和轉診的工作平臺。
在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方面,雷海潮介紹,《建議》重點部署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明確倡導積極的婚育觀,優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勵政策。二是推動老有所養。健全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機制。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發展醫養結合服務。三是推動老有所為。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優化就業、社保等方面年齡限制政策,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
校對:呂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