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外灘年會于10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市黃浦區召開。本屆年會以“擁抱變局:新秩序·新科技”為主題,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

在全球秩序重構與科技變革交織的背景下,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高級研究員杰弗里·肖特(Jeffrey J.Schott)出席了本屆外灘年會,并就中美關系、多邊貿易體系、經濟制裁與全球治理等議題接受了包括《國際金融報》在內的多家媒體采訪。
在長達四十余年的職業生涯中,肖特見證了從東京回合到世界貿易組織(WTO)、從多邊主義到區域主義的深刻轉變。他認為,全球貿易體系的核心挑戰,始終是“信任”與“執行力”。
“無論是中美關系、美元體系,還是多邊貿易機制,真正的穩定都來自可預測的政策和持續的對話。”
針對記者關于中美貿易談判及稀土、半導體管制問題的提問,肖特強調,改善中美關系、保持溝通渠道開放至關重要。
“我不是政府官員,也不代表美國政府發言。但我認為,恢復信任、增強政策可預測性,對兩國來說都極為重要。信任的削弱會讓我們兩國都付出代價。”
他指出,即便在分歧明顯的領域,雙方也應保持溝通,因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任何一方的政策變化都將對另一方及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哪怕暫時無法就稀土、出口管制等問題達成具體協議,也必須先認識到雙邊關系對全球體系的重要性。”肖特說。
對于中美貿易戰前景,肖特表示,不確定性本身就是成本。
“雙邊關系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也在政治關系層面制造了風險。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將不確定性降至最低,重建一個允許貿易與投資正常進行的基礎。”
他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的解決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其核心在于恢復基本信任。“只有當雙方重新建立起基本的理解與信任,才能推動更廣泛的貿易、投資及社會交流”。
回顧從《關貿總協定》(GATT)到世界貿易組織的變遷,肖特指出,當前多邊談判面臨的最大困難在于“執行信任的缺失”。
“如果成員國不相信協議能被忠實執行,它們就不會愿意在多邊層面承擔新的義務。這也是區域性和雙邊協定不斷擴展的原因。”
他認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是對WTO體系的有益補充,而非替代。
“美國退出TPP是一個錯誤。CPTPP在透明度和制度改進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它完善了世貿組織規則的空白部分,為參與國帶來了額外收益。”
針對中國加入CPTPP的可能性,他認為,這是一個“謹慎推進的長期進程”。
“中國已通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與東盟、日韓等國建立了廣泛的貿易關系。CPTPP則是進一步深化這些關系的機會,但短期內進展將較為緩慢。”
至于美國是否會重新加入CPTPP,肖特直言“不認為美國政府在短期內會重啟這一進程”。
對于有記者提出的“WTO邊緣化”問題,肖特也予以了否認。
“WTO仍在發揮重要作用,但需要更新以反映當代技術和貿易格局的變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應承擔起改進體系的共同責任。”
談及金融與貿易制裁的有效性及其對美元主導地位的影響時,肖特強調,應區分“制裁數量”與“政策影響”。
“我不認為當下的制裁數量多到影響美元地位的程度。美元仍是國際體系的核心儲備貨幣,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可改變。”肖特舉例稱,正如英鎊在過去因政策失誤而失去主導地位一樣,美國的國內經濟政策若長期不穩,也會引發對美元未來的質疑。
肖特還特別提到,美國在公共討論中常忽視對其有利的服務貿易。
“特朗普政府在強調制造業復興的同時,忽略了服務貿易的巨大貢獻。服務貿易是現代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貿易總協定》是多邊體系的重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