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銀行陸續發布賬戶管控清理公告,本輪“清卡”行動對賬戶的篩選更精準——部分銀行進一步細化“長期不動戶”的認定標準與清理范圍,清理對象不再局限于傳統長期不動賬戶,還延伸至電子賬戶、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關聯賬戶。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銀行推進賬戶管控清理,直接動因源于監管要求與自身經營壓力的雙重驅動。一方面,長期不動賬戶易被不法分子用于洗錢、電信詐騙等非法活動,監管層對賬戶風險防控提出了更高標準;另一方面,中小銀行自身資源有限,大量閑置賬戶占用系統存儲與運營成本,清理后可釋放資源服務活躍客戶,進而提升資金管理效率。
10月份以來,包括新疆和田農商銀行、湖北遠安農商銀行、遼寧葫蘆島銀行、廣西北部灣銀行、貴安新區發展村鎮銀行等在內的多家地方性銀行,陸續發布公告啟動賬戶管控清理工作。值得關注的是,本輪清理中,銀行對不動戶的認定標準與范圍進一步細化,部分銀行首次將清理范圍擴展至電子賬戶及手機銀行等線上領域,部分銀行還將單位賬戶納入清理范疇。
具體來看,新疆和田農商銀行10月16日發布公告顯示,該行自11月1日起,將清理連續4年(含)以上未登錄且無任何主動交易記錄的個人手機銀行網銀賬戶。同日,湖北遠安農商銀行啟動個人銀行賬戶集中清理,覆蓋個人長期不動戶、重復開戶賬戶、身份信息缺失或過期賬戶,以及同一證件號對應不同戶名的賬戶。
此外,不少銀行還通過優化“長期不動戶”認定標準,進一步縮小清理范圍。以興業銀行為例,該行近日調整長期不動戶認定規則:賬戶余額門檻由“100元(含)以下”降至“10元(含)以下”,“無簽約關系且未發生任何非結息交易”的時長要求由“連續180天(含)以上”提高至“連續365天(含)以上”,雙重調整后,納入治理的長期不動戶范圍更精準。
在薛洪言看來,銀行此次細化認定標準、擴大清理范圍,核心是為實現更精準的風險防控。相較于國有大行,中小銀行客戶基礎更分散、風險識別能力較弱,需通過更嚴格標準篩選高風險賬戶,同時避免過度清理影響正常用戶。同時,將范圍擴大至電子賬戶及手機銀行,是因為線上已成為資金流動主要場景,部分長期不動的電子賬戶可能被用于匿名轉賬等非法活動,納入清理可填補監管空白,也符合賬戶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
銀行業對長期不動賬戶的治理工作已經持續了較長時間。早在2023年10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組織開展銀行“沉睡賬戶”提醒提示專項工作,明確要求各銀行機構對“沉睡賬戶”持有人進行提醒和通知。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此次升級“清卡”行動,核心是防范金融風險、保障客戶資金安全,同時落實監管要求、提升賬戶管理效率。一方面,睡眠賬戶長期無交易,易被不法分子用于電信詐騙、洗錢等非法活動;另一方面,部分客戶對名下睡眠賬戶不知情,可能面臨額外費用或安全漏洞,清理工作既能幫助客戶厘清賬戶、合理規劃資金,也能助力銀行降本增效。
薛洪言認為,銀行在推進清理工作時需重點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合規性,銀行應嚴格遵循相關法規,確保清理標準公開透明,為綁定關鍵業務的賬戶建立豁免機制;二是保障用戶權益,履行充分通知義務,明確賬戶凍結后的資金處理方式,提供便捷的查詢與激活流程;三是風險防控精細化,優化賬戶識別模型,避免誤清“偶用賬戶”,同時強化清理后的信息保密管理,防止數據泄露引發次生風險。
“唯有通過技術升級與流程優化,在防風險與優服務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實現金融系統安全與用戶權益的雙重保障。”薛洪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