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再邁出關鍵一步。國際清算銀行(BIS)近期發布的三年一度的調查顯示,人民幣全球交易量已飆升至每日8170億美元,在全球匯市交易中占比升至8.5%。與此同時,作為全球交易量排名第五的貨幣,人民幣與位居第四的英鎊之間的差距正在快速縮小——英鎊的交易占比已從12.9%下降至10.2%。
這一進展顯現出人民幣國際化的穩健勢頭。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在多層次推進,實現了在貿易結算、投融資領域等方面的新突破。業內認為,隨著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趨勢明朗,人民幣或許迎來向國際化推進的重要機遇窗口。
五大維度看人民幣國際化
“如果拉長一點周期來看,人民幣國際地位穩步提升是近20年來國際貨幣體系變革中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近期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以美元本位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暴露出較大脆弱性,新一輪的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進程開啟,人民幣國際化隨之拉開序幕。
歷經十余年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今日的人民幣,已是我國對外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三大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第三。
——作為“交易”“結算”貨幣,使用度更廣泛了。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35萬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貨物貿易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6.4萬億元,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的比重為28%,收付金額和占比均處于歷史最好水平。
——作為“投資”“融資”貨幣,吸引力持續提升。截至今年7月末,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債券、股票均納入全球主流資產交易指數。當前,主要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達1.6萬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及境外機構發行的熊貓債存量規模約2萬億元。
——作為“儲備”貨幣,占比趨勢性上漲。目前已有80多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IMF數據顯示,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貨幣中的占比持續攀升,2025年第一季度達到2.88%,穩居全球第五大儲備貨幣。與2016年IMF首次公布人民幣儲備數據(占比1.08%)時相比,增長超過270%。
人民幣國際化新機遇窗口已至
眼下,隨著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趨勢進一步明朗,業內認為,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迎來了新的機遇窗口期。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當前國際貨幣格局正從美元“單極”主導向“多極”體系演變。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和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均呈下降趨勢,以歐元、人民幣等為代表的非美貨幣在國際貿易結算、投融資和外匯交易中的份額正在穩步提升。
“新興市場央行資產多元化的意愿增強。盡管仍處早期階段,但新興市場國家資產多元化的需求有望為未來幾年人民幣加速國際化打開大門。”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閃輝近期表示。
從內部環境來看,諸多有利因素也在積聚。梁斯表示,中國經濟穩健發展和金融市場持續開放,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此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也為人民幣在共建國家和地區的跨境使用創造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近年來,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推廣,到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再到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以及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一系列舉措為人民幣在全球市場的流通和使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民幣的“朋友圈”正在穩步擴容和深化。從范圍看,截至今年9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已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覆蓋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主要經濟體及眾多新興市場國家。從規模看,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約4.5萬億元人民幣,為全球提供了穩定的人民幣流動性。
有望走出獨具特色的國際化道路
“人民幣國際化是在市場驅動下水到渠成的過程。”浙商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廖博認為,堅持市場驅動意味著,探索推進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便利化,不斷消除境內外限制人民幣使用的障礙,為人民幣與其他主要可兌換貨幣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結合跨境人民幣來看,廖博表示,當前許多企業選擇跨境人民幣業務作為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手段。很多涉外企業希望繼續保持跨境人民幣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為此,他建議繼續推動國內金融市場開放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投資境內債券和股票。
離岸人民幣市場有望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主戰場”。閃輝認為,人民幣有望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國際化道路,具體表現在:離岸市場可能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舞臺,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更多地作用于對外直接投資領域等。
談及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研究部執行負責人繆延亮發表報告稱,建議從增加離岸人民幣安全資產供給著手,輔以在岸貨幣市場和衍生品工具的擴大開放,提升人民幣“無風險資產”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強化人民幣儲備功能。同時,進一步發展香港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比如,在離岸市場引入人民幣國債期貨、利率互換和利率期權等衍生品,發展多元化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構建完善的離岸人民幣生態。
數字人民幣則將為人民幣國際化開辟全新的數字化路徑。“數字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值得期待。”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宋科近期發文稱,相比傳統金融,數字金融具有優化資源配置與降低交易成本的優勢,有利于促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上海證券報記者自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了解到,當前數字人民幣已形成以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為范本的多邊合作模式、以數字人民幣跨境數字支付平臺和區塊鏈服務平臺為依托的雙邊系統。其中,在雙邊基礎設施方面,數字人民幣跨境數字支付平臺現已實現與香港“轉數快”快速支付系統聯通,正在推進與老撾和新加坡相關系統的聯通工作。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及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化,人民幣有望在全球貨幣體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為全球金融格局的多元化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