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安宇飛
“無論哪種通用能力的機器人,它的應用價值很大程度都取決于上肢的操作能力。而操作能力離不開感知能力,離不開提升感知能力的軟硬件?!?0月22日,在2025大灣區國際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大會(以下簡稱“大會”)上,戴盟(深圳)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戴盟機器人”)生態銷售負責人王炫燁表示。
在大會的聚光燈下,一個產業共識正在形成:具身智能機器人這片藍海市場,正以澎湃動能撬動國內千億級的傳感器市場,在消費電子和汽車電子的傳統疆域之外,為傳感器產業開辟出新的下游應用“增長極”。而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崛起,也為國產傳感器按下了份額增長和技術突圍的“加速鍵”。
傳感器站上“舞臺中央”
今年8月,在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百米“飛人大戰”的決賽現場,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人形機器人以21.5秒的成績摘得金牌,成為人形機器人運動會首個100米冠軍?!疤旃ぁ睓C器人也是全場唯一自主奔跑,沒有人工遙控的選手。
這份“唯一”的背后,離不開“天工”強大的感知能力。在大會上,柯力傳感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天工’機器人能以每小時6公里的速度穩定奔跑,它在頭部、軀干中心位置、腰部都安裝了慣性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反映了‘天工’的整體姿態,感知其朝向和傾斜,幫助它控制平衡并進行運動規劃。”
上述負責人表示,“天工”機器人搭載了柯力傳感投資的無錫北微傳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微傳感”)的DMC630慣性傳感器(IMU)產品。依靠傳感器提供的實時運動數據,“天工”就能夠控制算法調整關節電機,調整步態和動作,防止自身跌倒。這些傳感器與視覺能力、激光雷達相結合,還能夠幫助“天工”在復雜環境中完成定位和導航。
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只需要在固定位置、固定路徑完成重復工作,對傳感器的要求也相對簡單,但具身智能機器人必須融入人類生活、生產環境,需要“看見”物體輪廓和材質,“感知”操作的力度和分寸,“判斷”環境的變化,所以從視覺、觸覺、力覺乃至溫度、濕度的感知能力都要加強,這就對傳感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大會現場,從靈巧手、機器狗到人形機器人,幾乎所有產品都在印證一個趨勢:機器人正從“機械執行”階段向“智能感知”階段跨越,傳感器作為核心的“感知系統”,正站在這場變革的舞臺中央。
外商技術統治力正被打破
如今,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正成為傳感器市場規模增長的“新引擎”。西南證券研報表示,以傳感器為主的感知系統在機器人中成本占比約20%左右。據觀研報告網數據,2024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突破4000億元大關,達到4061.2億元,同比增長11.4%,預計到2027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5793.4億元。
這對中國傳感器產業而言,既是一場機遇,也是一場嚴峻的考驗。長期以來,高端傳感器市場一直被國際巨頭壟斷。據華源證券研報統計,IMU前五大外資廠商占據了88%的市場份額,六維力傳感器市場由美日主導,柔性電子皮膚領域也是海外廠商技術領先,國內產品在可靠性、一致性上仍存差距。
不過海外廠商的“技術統治力”正在被逐漸打破。在大會現場,多家國產傳感器企業展示了雄厚的技術實力。以戴盟機器人為例,其打造了全球第一個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和量產能力的毫米級厚度視觸覺傳感器。
王炫燁表示,在保證高分辨率的基礎上,戴盟機器人突破性地將傳感器厚度從幾厘米縮小到了幾毫米,在1平方厘米的區域內布局了數萬個感知單元,讓機器人被賦予“辨物知質”的能力,在復雜場景下也能精準操控。
國產傳感器打響“增長戰役”
在電子皮膚領域,越疆、途見科技等企業已經在全球各個展會上“秀過肌肉”。在六維力傳感器領域,柯力傳感、坤維科技、藍點觸控等企業都在持續發力。安培龍相關負責人表示:“用于人形機器人的傳感器普遍價格偏高,六維力傳感器的價格一枚就要上萬元,我們會利用在汽車產業鏈積累的優勢,把機器人行業的傳感器做到成本又低、可靠性又好。”
人形機器人產業帶來的需求,正驅動傳感器領域國內產品的份額提升。據MIR睿工業發布的調研報告,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六維力傳感器出貨量同比大增1100%,國產化率從4年前的19%提升至57.8%。
不過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國產傳感器想打破海外廠商的“高端圍墻”依然面臨許多難題。首先,國內傳感器芯片的制造能力不足,國內產線在可靠性和穩定性上難以滿足汽車、人形機器人等高端應用需求,許多公司都依靠海外晶圓廠流片。其次,海外廠商的產品已經經過了長時間、大規模的市場應用,建立了“客戶壁壘”,國內廠商想打破這一壁壘也需要技術突破、價格優勢和大量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