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A股和港股聯袂大漲的交易日里,創新藥板塊卻走勢分化。截至收盤,港股中藥捷安康-B跌超10%,榮昌生物盤中大跌,但卻隨即拉升并以4%的漲幅收盤;A股中,舒泰神、廣生堂等跌超4%,創新藥板塊的回撤與分化也是8月末創下階段性新高以來行情的縮影。
多家公募解讀近期創新藥下跌行情時認為,“漲多了”是主因,但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邏輯仍未改變。展望后市,多名基金經理表示,未來選股將更加嚴苛,市場的贏家將是那些能夠成功地將其科學創新轉化為國內外商業成果的公司。
創新藥逆勢走低
拉長時間來看,國慶假期后,兩地創新藥板塊表現均不佳,港股創新藥指數10月2日至今跌幅為9.49%,A股創新藥指數10月9日至今跌幅為3.68%,且距離上個月創下的階段性高位回撤亦超過10%。
基金方面,近期隨著指數略有回落,年內至今“翻倍基”數量有所減少,其中創新藥主題的“翻倍基”更是僅剩中銀港股通醫藥這一只“獨苗”,其余產品年內漲幅多數回落至80%—90%區間。多家公募解讀近期創新藥下跌行情時認為,“漲多了”是主因。
“節后調整并非板塊基本面走弱,而是多重短期因素疊加的結果。”永贏基金基金經理單林解釋原因時表示,首先是資金面的階段性擾動,港股通假期關閉期間,外資對頭部藥企有一定套利訴求,這些標的在假期內普漲甚至創新高后,節后自然出現正常的止盈行為,屬于資金層面的短期博弈;其次是個別標的事件的影響,比如某創新藥BD落地效果低于市場預期,而此前該公司股價因市場傳聞頻繁上漲,短期預期修正帶來局部波動;最后是宏觀環境的情緒傳導,中美關系的反復、生物安全法案重提等外部因素,階段性影響了市場風險偏好,進而傳導至板塊。
中銀基金基金經理鄭寧表示:“此前我們對9月創新藥行情比較樂觀,事后看是錯誤的,主要系期待的BD交易沒有落地。復盤來看,今年創新藥的行情主要還是靠BD和BD預期在推動,但BD的時間點判斷很難,不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能否落地。”
平安基金基金經理周思聰也認為,近期創新藥回撤根源在于市場預期透支。“當前BD交易的首付款、總包金額均符合行業預期,只是前期部分大額交易提升了市場心理預期,導致出現兌現即回調的行情。”周思聰表示,對外授權的大趨勢沒有變化,BD落地是長時間維度的趨勢,建議更多關注產品的臨床數據和競爭格局,重視真正創新的標的。
ETF資金仍呈凈流入態勢
然而,散戶對創新藥的熱情猶在,主題ETF基金仍呈資金凈流入態勢。10月份以來僅十余個交易日內,廣發中證創新藥產業ETF份額增超8.6億份,易方達恒生港股通創新藥ETF份額增逾4.8億份,此外,南方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藥ETF等其余六只產品份額均增超1億份。
單林認為,短期波動不改變板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邏輯。從醫藥行業內部看,創新藥及相關產業鏈仍是基本面趨勢最明確的方向——今年三季度板塊能突破前期高點、創下階段新高,背后是創新藥企業研發管線持續推進、臨床價值逐步兌現的支撐,這樣的基本面韌性并未因短期調整而改變。當前的波動,更多是板塊從普漲階段進入分化階段的正常過渡,也是市場情緒從“炒作預期”向“驗證價值”回歸的必經過程。
匯豐晉信基金經理李博康表示,展望下半年,學術會議依舊頻密,將為行業帶來更多催化窗口。包括世界肺癌大會(WCLC)、歐洲腫瘤學大會(ESMO)、美國血液學會(ASH),以及歐洲呼吸年會(ERS)等,多家優質企業將在這些國際舞臺上展示自身管線的最新數據。
“隨著高質量數據的持續披露,管線的估值亦將同步提升。每一次優質管線數據的公布,都為市值和估值的上行帶來持續動力,這一趨勢遠未終結。”李博康表示。
選股將更加嚴苛
然而,即使回撤十余個百分點,創新藥整體行情依舊難言便宜,多名基金經理表示,隨著敘事將從廣泛的估值重估轉向進一步的基本面落地,對于持倉的個股遴選將更為挑剔。
對于板塊后續走勢,單林的判斷是:普漲階段已過,但優質標的的結構性機會可能才剛剛開始。未來我們更需要聚焦 “真兌現、有實力” 的品種——那些能憑借過硬的產品實力,在全球市場打開空間、真正帶來持續回報的創新藥企業。單林表示:“短期振幅變大的背景下,我們不必過于糾結于一時的漲跌,而應把目光放長遠,篩選那些研發管線扎實、臨床數據優異、商業化能力突出的核心標的。”
周思聰認為,市場未來的贏家將是那些能夠成功地將其科學創新轉化為國內外商業成功的公司。市場也將更加嚴苛地審視公司的每一個臨床數據、每一份銷售財報和每一次BD交易的質量。能否持續產出有價值的創新成果,以及能否將這些成果高效地轉化為商業收入,是決定未來公司價值的核心。
鄭寧表示,對創新藥研究的核心還是當下的業績和研發管線的臨床數據,現在看來基本面還是很健康的,不管是創新藥在國內還是國外的放量,還是ESMO上的臨床數據,最近都是偏利好的,至于BD的短期進度推后,我們認為可以容忍、值得堅守。
“今年創新藥行情較為不錯,吸引了較多看重短期催化劑(主要是BD)的熱錢,最近這些錢在持續退出,行情短期底部接近顯現,他從當下的基本面和估值面判斷,依然維持到明年底還有翻倍空間的判斷。”鄭寧認為。
排版:汪云鵬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