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大平臺開啟“雙11”電商購物節大促,消費市場熱度持續攀升。在此背景下,多家銀行近期同步開啟花式促銷模式,發力“雙11”消費季,其中信用卡與儲蓄卡業務成為銀行拉動用戶消費、搶占市場份額的核心發力點。
受訪人士認為,銀行此次聚焦信用卡與儲蓄卡發力“雙11”,既是對消費市場需求的快速響應,也是自身零售業務競爭的體現。
借助流量效應營銷
“雙11”期間,多家銀行聚焦儲蓄卡與信用卡營銷,推出支付優惠、分期福利、積分獎勵等活動,精準滿足用戶購物需求。
其中,信用卡端優惠聚焦用戶核心需求:部分銀行在指定電商平臺推出“滿減直降”,用戶使用該行信用卡支付達標,最高可享數百元立減;另有銀行針對家電、數碼、家居等大額消費品類,推出“分期免息”政策,有效緩解短期支付壓力。
以平安銀行信用卡為例,今年“雙11”其以“三省”為核心打造優惠活動,覆蓋淘寶、天貓、微信等主流平臺,貫穿消費前、中、后全周期,真正實現“支付即優惠”。值得關注的是,該行還創新推出“淘寶、天貓國補分期返紅包”活動,將國家補貼與信用卡分期優惠結合,形成“政策+金融”雙重賦能,讓消費者在享受國補的基礎上再獲分期紅包,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
儲蓄卡端“雙11”促銷亮點突出:多家銀行推出“支付返現”“專屬折扣券”等福利,部分銀行還進一步聯動線下商超與線上生活服務平臺,打造“線上線下聯動優惠”——用戶使用儲蓄卡消費,既能享受立減、折扣等價格優惠,還可參與抽獎活動,贏取購物卡、數碼產品等禮品。例如,中國銀行聯合支付寶推出“11.11天天減”活動,分預熱期與大促期,用戶報名后單筆消費達標,即可享0.2元至11.11元隨機立減,兩大階段分別最多可連續享受5日、7日優惠。
據梳理,農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南京銀行、奉化農商銀行、瑞安農商銀行等多家機構,在此次“雙11”也紛紛推出了信用卡或儲蓄卡相關的促銷活動。
“流量”轉化到“留量”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銀行在“雙11”期間重點發力信用卡與儲蓄卡業務,核心原因在于這兩類支付工具能夠精準對接消費旺季的市場需求與銀行業務發展目標。其中,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可有效刺激消費者的超前消費意愿,進而提升整體交易規模;儲蓄卡則能通過各類優惠活動引導用戶資金歸集,加速資金流動效率。在當前銀行卡市場存量競爭的背景下,這一舉措既能激活沉睡賬戶、提升用戶活躍度,又能積累海量消費數據,為后續精準營銷提供有力支撐,同時進一步鞏固銀行在支付生態中的核心競爭優勢。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商業銀行借助“雙11”的流量效應營銷信用卡與儲蓄卡,既是響應國家宏觀調控、助力消費的具體舉措,也是依托節點流量開展獲客、活客的重要行動——此舉既能與國家提振消費的政策形成共振,也能進一步擴大自身品牌影響力。
薛洪言進一步表示,這一策略帶來多維度影響:對銀行而言,不僅直接推動支付交易量的顯著增長,帶動手續費等中間業務收入提升,還能增強用戶黏性、擴大市場份額;對消費者而言,豐富的優惠活動切實降低了購物成本,但也需警惕因透支便利可能引發的過度消費及還款壓力;對消費市場而言,銀行支付優惠與電商平臺促銷形成有效疊加,進一步放大了“雙11”的消費規模,為實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不過,業內人士也提出,“雙11”期間作為銀行獲客、活客的重要窗口,但更多實現的是“短期沖量”。如何將活動期間吸引的用戶轉化為長期客戶,真正完成從“流量”到“留量”的跨越,已成為銀行后續需重點突破的方向。
對此,薛洪言建議銀行從多維度深化布局:在服務優化上,進一步簡化支付流程,并提供更靈活的分期政策;在場景融合上,結合消費熱點推出專屬產品,并積極拓展至健康養生、寵物經濟等新興領域;借助數字化手段精準推送個性化優惠,提升用戶操作體驗;完善會員體系,為不同層級用戶提供差異化權益;此外,還需加強理性消費引導,樹立負責任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