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的市場,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和應對困難挑戰的堅實依托。
“十四五”以來,依托強大的國內市場,內需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一系列改革舉措落地顯效,讓經營主體信心增強、輕裝上陣;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推進,市場環境持續優化,要素資源更高效配置。展望“十五五”時期,多位專家認為,應繼續聚焦經濟運行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推動各項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釋放內需潛能
“十四五”時期,我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日益強勁。過去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6.8%。
尤其是我國在2024年實施新一輪“兩新”政策和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以來,有效激發了國內消費潛力和投資動能,有力推動了供給和需求的良性循環。
一方面,我國消費市場規模穩步擴大,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家政服務業擴容升級,演出市場熱度持續攀升,5G、物聯網等新技術在消費領域加快應用……近年來,我國基礎型服務消費潛力不斷釋放,改善型服務消費活力不斷增強,新型服務消費加快培育壯大。
消費潛力持續釋放,離不開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圍繞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等,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包括統籌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文化、旅游等服務設施建設,加大消費領域信貸投放,設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出臺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等。
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個百分點,繼續發揮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2021年至2024年,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9.9%,比“十三五”期間提高11.1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投資向優發力。重大項目建設不斷刷新“進度條”,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注入新動能。
來自國鐵集團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鐵路建設高效推進,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937億元,同比增長5.8%,投產新線968公里,有效發揮了對全社會投資的拉動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過去四年投資積累的資本形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0.2%。
“內需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把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將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持續完善服務消費支持政策,增加優質服務供給。
展望“十五五”,西部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邊泉水預計,惠民政策將繼續加大力度,形成更加穩固的消費支撐基礎。同時,建議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領域建設,重點加大對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投入。
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10月9日,星際榮耀運載火箭總裝總測復用工廠(一期)竣工儀式在海南文昌舉行,工廠將于2025年四季度迎來首枚雙曲線三號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進場,并開展總裝總測工作。
海南星際榮耀董事長兼總經理何光輝介紹,工廠填補了海南在可重復使用火箭檢測、復用等核心能力方面的空白。未來,工廠不僅服務于星際榮耀自身發展,還將面向全球商業航天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民營企業逐夢商業航天,得益于市場準入制度的持續優化。2021年4月,《關于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印發,明確提出優化海南商業航天領域市場準入環境等措施,為商業航天產業落地海南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這是以改革拓展民營企業投資興業空間的又一生動案例。“十四五”以來,一系列支持舉措幫助民營企業增強信心、輕裝上陣。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出臺,從頂層設計層面為民營經濟發展指明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施行,首次從法律層面確立了民營經濟的地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門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搭建起精準服務民營經濟的專屬平臺……在政策護航下,民營經濟規模持續壯大。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全國實有民營經濟組織1.85億戶,占經營主體總量的96.76%,同比增長2.3%。
與此同時,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資央企在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困難挑戰增多的情況下,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十四五”以來,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從不到70萬億元增長到超過90萬億元,利潤總額從1.9萬億元增長到2.6萬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7.3%、8.3%。
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激活力。展望“十五五”,中信建投證券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師胡玉瑋預計,國企改革將從推進國企功能定位再優化、強化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建設、健全中國特色國資監管體制等方面繼續推進,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將聚焦優化制度環境、完善創新支持體系等方向。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跨省異地就醫醫保直接結算,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等舉措有效縮短診斷時間,減輕患者負擔;京東接入支付寶、淘寶接入微信支付,消費者網購無需在特定平臺支付……多項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成效讓人們的日常生活更便利。
“十四五”以來,聚焦暢通經濟循環,聚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
——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的頂層設計逐步健全。近年來,《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關于完善價格治理機制的意見》等一攬子關系長遠的基礎制度和政策舉措相繼出臺實施,重點任務的實施路徑進一步明確。
——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深入推進。在電力領域,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加快構建,今年實現跨電網經營區的常態化交易,真正讓“塞北的風點亮灣區的燈”;在數據領域,數據市場的“硬建設”和“軟環境”加快推進,有力支撐了數據合規高效流通,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經實現數據產品“一地上架、全國互認”;在交通領域,“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建成率超過90%,“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在加快實現。
——非禁即入、公平競爭環境持續營造。在市場準入環節,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從2020年版的123項縮減至2025年版的106項,清單之外,各類經營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在招投標環節,針對交易壁壘難以破除、交易程序不夠便利等問題,招投標制度機制改革有序推進,今年1至7月,工程建設領域中標民營企業達36.6萬家,同比增長11.9%,民營企業中標項目數量占比達76%。
今年上半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4%……多項數據顯示出市場交易成本在降低,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并非畢其功于一役。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撰文提出,著力整治企業無序競爭亂象。要加強對重點行業的產能治理,依法依規治理新能源汽車、光伏等行業的無序競爭,推動行業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