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公告成立的中歐價值領航混合基金,僅售一天就募集近20億元資金,成為繼易方達港股通科技混合基金、鵬華制造升級混合基金后的又一只新成立的大規模主動權益基金。這樣的情況,在年內特別是下半年以來的基金發行中并不少見,截至10月21日,年內成立規模超10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已接近40只。
從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情況來看,主動權益基金獲得資金青睞,與藍小康、閆思倩、范妍、徐彥、崔宸龍等知名基金經理掛帥有關。更為重要的是,年內市場行情回暖,主動權益基金最高收益率達170%呈現出的賺錢效應,吸引資金流入。
大規模主動權益基金頻出
根據中歐基金10月21日公告,新成立的中歐價值領航混合基金募集規模19.7億元,獲近萬戶有效認購。其中,基金管理人運用固有資金認購900萬份,基金管理人的從業人員認購111.89萬份,兩者合計份額占比約為0.51%。公告還顯示,中歐價值領航混合基金原發售日期為10月16日至10月28日,由于10月16日當天募集規模接近上限20億元,該基金提前結束了募集。
實際上,近期成立的規模接近或超20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并不少見。
10月14日成立的易方達港股通科技混合基金和鵬華制造升級混合基金,募集規模均接近20億元,兩只基金有效認購戶數合計超過2.5萬戶。此外,9月底成立的平安研究驅動,規模超過20億元,為20.48億元,有效認購戶數為1.44萬戶。
根據Wind數據,9月內成立的規模超10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還有交銀港股通優質精選(16.84億元)、銀華甄選價值回報(11.40億元)、永贏銳見先鋒(13.39億元)、國泰優質核心(16.17億元)、平安港股通科技精選(17.38億元)等基金。成立于9月初的招商均衡優選,募集規模甚至接近50億元,是2023年5月至今,募集規模最大的主動權益基金。
包括上述基金在內,今年以來募集規模超10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已接近40只。除10月和9月外,8月同樣有多只大規模基金成立,如易方達價值回報、中歐核心智選的募集規模均超過20億元。鵬揚研究精選、國金紅利量化選股、大成創優鑫選等同樣成立于8月的基金,募集規模均在15億元以上。
7月份,則有大成洞察優勢、華商致遠回報等基金成立規模超過20億元。摩根匯智優選、浦銀安盛港股通央企紅利等基金的募集規模均在10億元以上。
知名基金經理掛帥
北京一位基金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從直觀上看,今年以來主動權益基金發行回暖的趨勢較為明顯。特別是下半年以來,募集超10億元乃至20億元的大規模基金更是不少見。
根據Wind統計,截至10月21日,2025年以來成立的偏股混合基金一共有205只,募集規模1034.36億元,其中有36只基金募集規模在10億元以上。2024年全年雖有224只偏股混合基金成立,但募集規模只有610.36億元,募集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基金只有6只。
進一步看,成立規模較大的基金,有不少由知名基金經理掛帥。比如,10月21日公告成立的中歐價值領航混合基金,基金經理為藍小康。藍小康現為中歐基金權益投決會委員、價值組組長,還是中歐基金的個人股東之一。此外,10月15日公告成立的鵬華制造升級混合基金,由閆思倩擔任基金經理,她是一名以新能源科技投資被市場熟知的基金經理,現為鵬華基金權益投資三部總經理、投資總監。
此外,今年早些時候成立的富國均衡投資,擬任基金經理范妍同樣是一名知名基金經理。根據該基金招募說明書,范妍為富國基金權益投資部權益投資總監兼資深權益基金經理。成立于8月底的大成創優鑫選,募集規模16.34億元,擬任基金經理韓創,是大成基金的股票投資部副總監、董事總經理。2021年,韓創管理的大成新銳產業以近90%的收益率成為當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業績冠軍。
另外,年內掛帥大規模新發主動權益基金的,還有徐彥(大成興遠啟航)、馮漢杰(廣發同遠回報)、何杰(平安價值優享)、崔宸龍(前海開源研究優選)等基金經理。
7只偏股混合基金年內收益率超100%
實際上,基金經理只是基金發行回暖的表層因素。主動權益基金回暖的根本原因,和市場行情升溫、賺錢效應凸顯有著密切關系。
根據Wind統計,截至10月21日全市場偏股混合基金年內平均收益率超過25%,其中有7只基金收益率超過100%。永贏科技智選A以超過170%的收益率排名第一,中歐數字經濟A的年內收益率則超過120%。此外,還有260多只偏股混合基金年內收益率在50%以上,其中有近40只基金的收益率超過80%。
“雖然年內基金業績很好,但基金公司的營銷已趨于理性。從成立基金的規模看,規模較大的基本是在20億元上下。這既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也是基金公司在供給端通過設定規模上限的結果。在當前行情下,無論對基金經理投資還是基民體驗,都是有利的。”華南一家中小公募的市場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稱。
鵬華基金研究部基金經理張宏鈞表示,過去3個月里市場走出接近單邊上漲行情,少數幾次較大波動也都很快修復。這說明在經歷了國際貿易關稅的事件沖擊后,中國市場表現出較強的韌性,以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等為代表的若干行業陸續修復,部分景氣行業和個股創出新高。未來,具備扎實內功和全球視野的公司,仍然是引領產業進步的火種。在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趨勢中,仍將有諸多投資線索涌現。
國泰基金投資總監(養老金)兼養老金及專戶投資部總監胡松表示,在國內基本面增長筑底疊加流動性寬松的宏觀背景下,內部“反內卷”帶來行業產能格局改善的希望,外部方面中國在中美對抗上取得更多的主動性,兩者共同支撐市場風險偏好,市場震蕩向上。中期來看,A股市場仍處于“慢牛”趨勢,市場熱點輪動加快,新能源、科技成長等板塊仍有較大潛力。長期來看,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進和企業盈利逐步改善,市場有望繼續走強。
排版:汪云鵬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