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市值管理效能。
“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明顯成效。作為中國綠發旗下新能源專業管理平臺,天津中綠電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綠電”)自2021年底完成資產置換上市以來,在裝機規模、經營業績、技術研發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突破,不僅提前完成“十四五”發展目標,超額完成重組三年盈利承諾,今年更是以“現金分紅+股份回購”的舉措彰顯發展信心。
2025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中綠電也在今年迎來新掌門人,今年5月,周現坤正式履新公司董事長。近期,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證券時報等媒體開展“我在‘十四五’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動”主題宣傳活動,借此契機,周現坤接受了證券時報專訪。
周現坤表示,“十四五”期間,公司新能源裝機規模增長與盈利提升是規模效應、布局優化與科技賦能三重共振的結果。面對行業新發展階段的變化,獨特的產業協同能力和強化科技驅動發展的“雙輪”驅動將是企業的兩大差異化競爭優勢。在資本運作方面,公司將結合資本市場環境和自身發展戰略,擇機開展股權再融資工作,在保障現有股東利益的基礎上,為公司長遠發展引入更多優質資源和資金支持,進一步提升市值管理的綜合效能。
資產置換成效顯著 多舉措提升市值管理效能
證券時報:資產置換上市以來,公司發展取得了哪些新進展?資本市場平臺發揮了什么作用?
周現坤:自2021年底資產置換上市以來,公司主要取得三方面突破:一是資源獲取成績斐然,累計獲取新疆大基地項目3230萬千瓦;二是裝機并網實現跨越,2024年新增裝機1283.5萬千瓦,在運裝機規模同比增長228.52%,實現了由百萬千瓦級向千萬千瓦級的跨越。截至目前,公司在建運營裝機規模增長超10倍,超3200萬千瓦,提前且超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三是經營業績穩步提升,利潤總額實現28%的復合增長,超額完成重組三年盈利承諾。
資本市場平臺為公司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我們完成非公開發行募資約18億元,用于青海光伏和風電項目建設;成功發行綠色債券,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并通過完善治理結構和市值管理機制,提升市場認可度。
證券時報:公司近期推出“現金分紅+股份回購”組合拳是出于哪些考慮?后續還有哪些市值管理舉措?
周現坤:這一舉措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積極響應監管號召,自主增強分紅意識,保障投資者的收益權。二是積極響應中小股東分紅訴求,2025年中期分紅獲得21戶反饋股東全部同意。三是公司市值管理的需要。公司對自身內在價值和發展潛力保持信心,但受宏觀經濟、行業發展周期及市場情緒等多重因素影響,股價較長時間內處于低位。公司希望通過實施現金分紅和股份回購的組合拳,彰顯公司發展信心,進一步維護股東的收益權,增強投資者信任感、滿足感、幸福感,吸引更多投資者,有效維護公司股價和提升公司市值。
未來,公司將結合資本市場環境和自身發展戰略,擇機開展股權再融資工作,在保障現有股東利益的基礎上,為公司長遠發展引入更多優質資源和資金支持,進一步提升市值管理的綜合效能。
以產業協同筑壁壘 靠技術創新謀突破
證券時報:“十四五”期間,特別是近兩年,中綠電裝機規模的跨越式增長。公司2024年全年凈利潤首次站上10億元臺階。隨著電力市場化加速和行業競爭加劇,新能源行業整體面臨業績壓力,對此公司改善財務表現的重點是什么?
周現坤:公司近年來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是裝機規模擴大、投資布局優化和科技賦能逐步釋放效應的體現。新能源行業在迎來黃金發展期的同時,消納難題、系統穩定性挑戰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等問題隨之出現,需要行業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和解決。
展望未來,公司改善財務表現將圍繞“提質增效”與“新質生產力”兩條主線:一是堅守新能源發電主業,持續提升項目開發、投資和運營質量,推動經營效益穩健增長;二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發揮控股股東科研優勢,加快新技術、新產品在新能源項目中的落地應用,不斷鍛造新的增長引擎。同時,公司也將統籌利用市值管理工具和資本市場手段,優化資本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兼顧投資者回報與企業長遠發展,力求實現價值創造和財務穩健的雙重目標。
證券時報:與同行業企業相比,中綠電在新能源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周現坤:除行業其他企業均提及的資金、人才、管理、合規等共性核心競爭因素外,我們差異化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獨特的產業協同能力。依托控股股東中國綠發多元化的產業布局,我們創新探索“新能源+文旅”“新能源+酒店”等協同發展模式,與地方政府建立深度合作機制,有效提升了區域化布局和規模化資源獲取能力。
二是強化技術驅動發展戰略。在關鍵技術研發方面,控股股東中國綠發的自同步電壓源友好并網技術顯著提升電網穩定性,入選國家能源局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在公司甘肅干河口南北風電場完成示范應用。在儲能領域,中國綠發聯合開發的青海液態空氣儲能示范項目填補了國內大規模長時儲能相關技術空白,鋰離子電容器儲能項目也入選了“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此外,公司也在積極探索“AI+電力營銷”“AI+投資決策”等管理提升工程,助力公司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
有序應對政策調整 儲能降本路徑清晰
證券時報: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136號文),目前各省正在陸續落地實施。“136號文”實施后,對公司在建和儲備項目的建設有什么影響?
周現坤:“136號文”落地實施后,對新能源行業市場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企業,我們需要提升自身的技術與競爭力,持續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度電成本,推動新能源從“政策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在新政策要求下,公司對新能源項目投資更加謹慎。針對在建項目,公司重新評估其投資收益,優化投資節奏和建設時序,在保障項目如期完成并網投產的同時,將風險保持在可控狀態。針對擬建項目,加大可研論證力度,審慎研判送出消納、上網電價等核心要素,確保項目投資收益滿足內部收益要求。
證券時報:作為以新能源為主業的央企,公司多年來聚集力量進行新能源領域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且曾表示正持續加大在儲能領域的研究、投入,全力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化。對于進一步降低儲能技術的使用成本,公司有哪些考慮?
周現坤:當前,隨著“136號文”取消強制配儲要求,公司在項目拓展過程中并未受到強制配置儲能的約束,但從長期發展角度,公司始終高度重視儲能業務布局,并已形成“在運+在建+新拓展”并行推進的格局。
具體來看,一是穩步推進示范項目落地,已在青海建成投運5萬千瓦電化學儲能項目,正在建設6萬千瓦液態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積累了多種類型儲能技術的應用經驗;二是主動加大儲能業務布局力度,2025年5月分別于內蒙古烏海、新疆若羌獲取儲能項目20萬千瓦/80萬千瓦時、50萬千瓦/200萬千瓦時;三是著力降低儲能使用成本,依托股東方的產業協同優勢,推動儲能設備在規模化應用中的研發與集采,降低單位造價,同時加快液態壓縮空氣儲能等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通過技術進步和運營優化提升效率,延長設備壽命,從而在全生命周期內攤薄成本。
總體來看,公司不僅把儲能視為新能源發展的重要配套,更把其作為提升系統調節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抓手,未來將持續通過“規模化應用+技術進步+產業協同”三重路徑,推動儲能使用成本逐步下降。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