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飛架,跨山越海,天塹變通途。近段時間,中國橋梁持續“上新”,引發關注。
貴州省,“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花江峽谷大橋開通后,迅速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大橋建成通車,野三關集鎮到野三關火車站的路程縮短約10公里;吉林省吉林市,橫跨松花江的紅旗大橋正式通車,有效緩解松花江兩岸高峰期擁堵……一座座橋梁,跨江河、越湖海、穿峽谷、連群山,成為一張張閃亮的“中國名片”,也為我們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視角。
屢創紀錄的中國橋梁,見證中國建造自主創新的持續突破。深中大橋橋面距離海平面達91米、成為世界最高通航凈空海中大橋,矮寨大橋以多項“世界第一”驚艷全球,天峨龍灘特大橋引領世界拱橋正式邁入600米級時代……填補技術空白,形成標準體系,鍛造全產業鏈自主能力,中國橋梁建造的創新史,就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鮮活寫照。
飛架天塹的中國橋梁,照見中國大市場的旺盛活力。橋的修通,意味著交通堵點的打通,也助推著市場的聯通。港珠澳大橋通車后,不斷刷新車流量、客流量紀錄,日益成為大灣區要素往來流動的“大動脈”,經港珠澳大橋進出口總值累計超萬億元。常泰長江大橋,將江蘇常州與泰州兩地的通行時間從80分鐘壓縮至20分鐘,推動兩地從“隔江相望”到“跨江融合”轉變,開通1個月時間里,帶動常州錄安洲長江碼頭吞吐量實現兩位數增長。一座座大橋的建成,讓“千里之遙”化為“咫尺之間”,鋪就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坦途,為統一大市場建設注入動力。
聯通城鄉的中國橋梁,折射“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價值追求。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各地發展不平衡。十幾年前,一位攝影師記錄下這樣一個瞬間: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余春花和余才妹姐妹相互靠在一起,坐溜索過怒江,去對岸上學。因群山橫亙、江河交錯,“行路難、過江難”,阻礙了村民的腳步,也限制了當地的發展。“溜索改橋”實施后,喬馬橋順利建成,群眾告別溜索,當地發展走上快車道,姐妹倆感慨,“過上了以前不敢想的生活”。一座橋,就是一條發展的通道。一座座大橋,改變了一個個地區的面貌,密切了各地的經貿往來,為偏遠落后地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提供了支撐。
萬橋橫臥,飛虹遍布。放眼各地,許多大橋正刷新建設“進度條”。廣州萬龍大橋首節段鋼塔架設完成,乙賽黃河特大橋主橋實現全線合龍,南京新生圩長江大橋進入通車前的最后籌備階段……相信,隨著越來越多大橋建成通車,更多創新、聯通、共享的故事將在神州大地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