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加快投放。
10月20日,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消息顯示,截至10月17日,國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億元,重點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并加大對民間投資和新質生產力領域支持力度,預計可拉動項目總投資2.8萬億元。
同日,進出口銀行也公布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的最新進展。進出口銀行表示,在其已投放資金中,對經濟大省投放占比達83%,充分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對民間資本參與項目投放占比達40%,積極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領域項目投放占比達40%,精準支持符合國家戰略和重點發展方向領域。
在此之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下稱“農發行”)也發布消息稱,自設立基金至10月17日15時,完成分配給農發行1500億元額度的1001.11億元基金投放,共支持項目562個,預計可拉動項目總投資超1.26萬億元。
今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
9月29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李超首次公開明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共5000億元,全部用于補充項目資本金。同日,三大政策性銀行注冊成立投放載體,并實現首批資金投放。
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信息,三家政策性銀行全資成立的資金投放主體分別為國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農發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和進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的注冊資本分別為200億元、100億元和50億元。
在投放節奏上,參考過往類似工具,2022年首批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從兩家政策性銀行的基礎設施基金公司成立(7月20日、7月21日),到資金投放完畢(8月26日),僅耗時一個月左右。而此次農發行自9月29日至10月17日,就已投放所獲資金額度的六成以上,資金投放速度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在區域投向上,三家政策性銀行均強調了向12個經濟大省的投資力度,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其中,國開行投放1465.8億元,占其已投資金的比重為77.4%;農發行則投放了671.36億元,占其已投資金的比重為67.06%。
“經濟大省”一詞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在2022年8月召開的“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上,6個經濟總量居前的省份參會,此后,這一概念被廣泛使用。根據今年上半年各省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12位的省市分別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安徽、北京。
事實上,近年來地方政府債務額度也有逐步向經濟大省傾斜的趨勢。財政部對此曾公開表示,額度分配向項目準備充分、投資效率較高的地區傾斜,支持經濟大省重大項目建設。
此外,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運用還強調了對民間投資和民間資本參與項目的支持力度。其中,國開行向民間投資和民間資本參與項目投放545.2億元,占其已投資金的比重為28.8%;農發行已投向民間投資項目的資金為93.59億元,占其已投資金的比重為9.35%。
從目前已公開的案例看,項目所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額度占項目總投資的比重為5%—10%不等,占項目資本金的比重則為25%—75%不等。根據市場機構測算,普遍預計5000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將撬動約4萬億—5萬億元投資,對應約3萬億—4萬億元的信貸需求。
校對: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