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權益基金正以一場漂亮的業績“翻身仗”,迎來信任重建。
過去三年,ETF憑借透明、穩定、低費率的特點迅猛發展,主動管理產品一度黯淡,不少投資者轉向被動投資。但進入2025年,A股迎來一場波瀾壯闊的行情: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超4400只個股上漲,超400只股價翻倍,行情勢頭強勁。
更令人振奮的是,主動權益基金沒有辜負這次行情。
自去年“9·24”行情啟動以來,滿周年之際,主動權益類基金業績獲得顯著提升。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23日,全市場超99%的主動權益基金實現正收益,其中451只產品區間回報翻倍,“翻倍基”也成了市場熱詞。
在“翻倍基”榜單上,有一家中小型公募表現尤為突出——財通基金,旗下超一半主動權益產品實現收益翻倍,該比例在全市場中尤為矚目。在財通基金旗下14只“翻倍基”中,公司副總經理、權益投資總監金梓才管理的6只產品全部上榜。同時,沈犁、夏欽、唐家偉、賈雅楠等權益團隊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也表現優異,實現多點開花。
拉長時間來看,財通基金的業績也可圈可點。國泰海通證券數據顯示,財通基金近10年主動權益收益率為318%,領跑全市場88家可比基金公司。
沒有偶然的勝利,只有系統的布局。從短期業績增長到長期排名領先,從單只產品優勝到整體團隊突圍,在這場關于產業變遷的認知戰爭當中,以財通基金為代表的中小基金公司,在戰略選擇中敢于取舍和聚焦,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突圍之路。
“翻倍基”頻出:成長投資的中長期兌現
去年9月24日以來,一系列實質性政策陸續落地:從中長期資金入市引導,到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升與分紅回購常態化,再到交易成本的下調——這些“真金白銀”的舉措不僅為市場注入強勁信心,更推動A股逐步從“融資市”向“投資市”轉型。
在這一輪行情中,領跑的主動權益基金大多做對了一件事:高度聚焦于那些具備政策支持、技術突破和真實需求拉動的成長賽道——AI算力、創新藥、人形機器人……A股市場如同一幅動態演進的產業圖譜,每幾年就有新的主線躍入舞臺中央。這不僅僅是熱點的輪動,更是中國經濟增長動能切換的真實映射。每一次產業趨勢的形成,都伴隨著企業業績的根本性改善與股價的結構性機遇。
以財通基金為例,排名居前的財通集成電路產業A、財通景氣甄選一年持有A、財通成長優選A等均在二季度重點布局了服務于海外算力產業鏈科技巨頭的光模塊、PCB等領域;財通均衡優選一年持有混合A則重點布局了新消費板塊;財通景氣行業A在AI產業鏈、半導體、可選消費領域均有布局。
回溯財通基金的打法,可以發現其對產業機遇的捕捉并非只局限在科技賽道。過去幾年,財通基金通過敏銳捕捉行業周期拐點,在不同階段通過輪動到不同行業獲取超額回報。以金梓才管理的財通價值動量A為例,在2019年流動性邊際寬松時,他左側布局通信板塊,成功捕捉到了5G行情;2020年迎來經濟復蘇預期,開始加倉周期股,而此時正值行業上行拐點;到了2021年,他開始逐步加倉生豬養殖,也是此輪中最早布局豬周期的基金經理之一;后續又成功捕捉到了火電價值重構行情;從去年開始,熟悉的科技浪潮再度襲來,他開始布局AI大周期。
這套獨特的“中觀產業驅動”的投資框架,成為財通基金在行情中獲取超額回報的關鍵。在“權益領頭人”金梓才眼里,他認為A股市場大部分收益來源于行業選擇,所以投資的首要步驟是“立足于產業基本面的景氣度驅動,錨定趨勢向上的行業”。
基于這一共識,財通基金主動權益團隊集結了一群“行業研究能手”——他們在統一的“中觀產業驅動”方法論指導下,各展所長,逐步沉淀出快速洞察不同行業商業模式、周期特征與產品邏輯的能力。這使得團隊能夠敏銳識別并錨定具備向上動能的行業貝塔,再沿著行業景氣向上的方向精選個股,動態優化投資組合,努力取得投資的優異結果。
當然,任何投資框架都不是完美的,行業輪動策略對節奏把握的要求較高,一旦與市場輪動節奏出現階段性偏離,就可能放大組合波動。金梓才帶領下的財通基金主動權益團隊也并非每次都能精準踩點,但堅持這套投資框架本身具備容錯糾偏機制,在發現認知與實際情況出現偏差時,力求做到及時調整。
拉長時間來看,這套嚴謹的投資方法論確實有望為投資者帶來長期收益。國泰海通證券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財通基金權益基金近10年、近7年絕對收益位列同類第1,其中12只權益基金(合并份額)近一年業績位列同類前5%。
團隊進化論:從個體驅動到系統作戰
過于依賴單一績優基金經理一直是懸在許多基金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中小型基金公司要多點開花,形成聚集效應,直面的重要課題即:如何平衡對績優基金經理的依賴與平臺化投研體系的建設。
但對于資源相對有限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要構建“平臺式、一體化、多策略”的投研體系更需要持續的積累和戰略的支撐。而此過程中,績優基金經理在帶動公司產品線發展、維持市場關注度方面,依然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績優人才支撐平臺、平臺賦能人才成長”的良性循環,正是中小基金公司突破人才困境的核心打法。
對于財通基金的做法,金梓才打了個生動的比方:投研團隊建設好比球隊陣容磨合,那些球商高且潛力足的球員(投研人員),會最先晉升到重要崗位上;同樣勤奮且能與團隊形成互補的球員則會根據需要,擇機替換上場,和在場球員做好配合。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細致的要求和指導,也會有很嚴格的考核和篩選。最終通過球隊梯隊的持續進化完善、團隊首發陣容的持續磨合調整,打造出一支有戰斗力、有勤奮度,同時“投商”出色的球隊出來。
在這支勁旅之中,單個基金經理會得到團隊文化理念的灌溉賦能,即基于一套統一的投資理念,從中觀產業研究出發,從而獲得對行業周期、行業輪動的整體把握。同時,團隊也鼓勵每一位成員不斷學習、突破創新,摸索“多元策略”的進階之道,最終形成契合自身能力圈的投資策略框架。
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今年財通基金成果已經得以顯現,目前,財通基金主動權益團隊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強將集結:靈魂人物金梓才,擅長大勢判斷和行業輪動,以中觀驅動為核心方法論;沈犁注重價值成長,風格更偏均衡,強調左側布局和回撤控制;唐家偉、張胤分別在周期成長和科技賽道中表現出更高彈性和銳度;而賈雅楠、駱瑩等新銳基金經理,則在消費、醫藥等垂直領域躬身耕耘。各類風格的基金經理嶄露頭角,他們或專研于具體行業領域,或能駕馭某種鮮明風格。與此同時,一方面以團隊的產業研究為基礎,另一方面又將自己發現的行業、風格、機會展示給團隊,在總量的層面構建更好的配置組合。
平臺化賦能:著眼“特色”的蛻變之路
在公募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小基金公司還面臨另一個殘酷的現實:面面俱到往往意味著全面平庸。唯有聚焦自身優勢,才能在細分領域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財通基金在權益投資上取得亮眼戰績的背后,是其將“成長”作為投資關鍵詞,并構建了一套層次清晰、風險適配的“成長投資工具箱”,力圖精準匹配不同投資者的細分需求。面向偏向求穩心態的權益投資者,財通推出兼具紅利屬性的產品線(如財通多策略精選混合),注重絕對收益與風險控制;針對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客戶,則通過“價值成長系列”(如財通新視野),在行業景氣中精選個股,追求穩中超盈;而圍繞更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則可選擇“積極成長系列”(如財通福盛混合發起)或聚焦科技、醫藥、新能源等前沿板塊的主題產品(如財通集成電路產業、財通碳中和一年持有期混合),這些產品具備更強的進攻性和產業趨勢彈性。
財通基金的差異化打法,不僅體現在產品布局層面,更貫穿于其發展脈絡之中。回溯其成長路徑,可見一條不斷強化特色、持續深化專業的演進主線。在戰略選擇上,財通明確“不做全能戰士”,而是要做一名特色鮮明的“專業選手”。
在公司成立之初,財通基金便將定增投資作為特色發展方向,自2013年開始積極參與定增市場,逐漸建立起在一級半市場的品牌認知與專業優勢。而在近幾年,公司不斷拓展能力邊界,搭建起涵蓋權益、固收、量化、組合投資等多維度的產品矩陣,形成策略協同、互為支撐的業務生態。但在每一業務條線的定位上,財通依然注重打造特色化競爭力:在權益投資方面,構建起以“成長投資”為主線的具有高辨識度的產品譜系;固收業務則抓住2021年至2023年的資管新規的窗口期,重點布局以短債為代表的“理財替代型”產品線,以較低回撤贏得投資者信任,帶動規模穩步躍升;量化團隊也注重特色策略開發打造,其定增量化對沖、定增量化多頭等特色策略已在市場中建立起品牌影響力。
支撐上述發展脈絡的,是財通基金在前置戰略與組織能力上的持續投入。
2023年,財通基金啟動企業文化理念體系升級,明確將“特色鮮明、多元發展、客戶信賴”作為愿景——此舉看似務虛,實則從行業文化建設層面統一了公司和團隊的方向感。同時隨之而來的則是機制與能力的務實提升,通過"多元引才+梯度培育"雙輪驅動,持續大力度引進高水平投研人才,同時注重內部專才轉化,內外兼修之下構建起領軍人才、骨干人才、專業人才和潛力人才的立體化投研人才體系。
這些在機制和體系上的投入,短期內或許難以直接變現,卻顯著增強了財通基金在資產定價、產品創新和客戶服務方面的系統性能力。從定增特色起步,再到權益投資獲得市場認可,作為中小基金公司,財通基金的解題之路,是一場關于認知進化與執行突圍的生動實踐。它證明,在足夠的戰略定力與組織韌性支持下,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完全可以通過聚焦特色、持續創新,在巨頭林立的資管行業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并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
用特色詮釋“成長”,中小基金的突圍之道
財通基金的表現,尤其是在本輪行情中所展示出的產品業績、團隊協同力和平臺支撐力,為市場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分析樣本,其通過持續鍛造自身特色,實現了對“成長”的重新理解與實踐。
財通基金的“成長”首先體現為有特色的投研能力建設——它并非盲目追逐每一個市場熱點,而是聚焦優勢領域,打造獨屬于自身的對中觀產業的深度認知與持續跟蹤能力。且這種能力可以持續迭代優化,以近年財通基金在海外算力等板塊上的“進入—退出—再進入”,正反映出其策略的靈活性與非教條。
“成長”的第二個維度扎根于人才梯隊與組織文化的特色化構建。財通基金并沒有徹底否定績優基金經理的作用,而是同時推動從單兵突圍到系統制勝的轉型,擴展了策略的縱深度和能力的延展性。
最終“成長”必須扎根于戰略與平臺。財通基金從“特色”出發,在不同市場階段中持續挖掘并迭代其“特色”業務方向和產品布局,致力于構建兼顧特色和多元的產品序列。這體現出強烈的戰略自覺與執行力,確保投資策略可復制、可持續。
在公募行業馬太效應加劇、費率下行、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財通基金的路徑或許不能簡單復制,但它無疑提示了一種可能:通過聚焦優勢領域、構建系統化能力、持續迭代組織與策略,一家中小基金公司同樣可以在產業與市場的雙重變化中,找到長期生存的空間。
而這條路徑的核心,或許就在于——不再把“成長”看作規模的擴張或熱點的追逐,而是結合自身稟賦和特色,將其定義為一種系統性的進化能力,從而真正詮釋“成長不止,主動有為”。
來源:證券時報基金研究院
排版:羅曉霞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