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新規實施之后,部分被清退的用戶涌向月系融擔產品。
月系融擔指向的是借款周期短,期限多為1個月或更短,融資擔保公司參與,平臺借助牌照支持,將高利率包裝為擔保費的借貸產品。此類產品綜合年化利率高企,用戶則多為借新還舊的多頭借貸者。
有助貸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目前合規的平臺基本都沒有此類產品,“風險大于收益沒必要”。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該現象也是行業整頓期間預計會發生的,“需求不會因為限制了貸款利率上限而消失”,有消金人士如是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值得警惕的是,當前風險更甚的黑網貸、租機貸等高息貸款亂象亦在滋生。
“此類產品的綜合融資成本明顯超出了年利率24%的限制,觸及法律紅線。如消費者想要進行貸款,建議選擇合法合規的貸款渠道與機構,審慎閱讀貸款合同,要求貸款機構明確告知貸款綜合成本,根據自身償還能力確定貸款金額。”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紅玉向界面新聞記者強調。
60余個馬甲
“借款4000元,15天一期,分兩期還款,每期還款金額為2032元+擔保費700元,總還款金額為5465元,希望平臺退還擔保費用。”在第三方投訴平臺上,有用戶如此反饋。
若將擔保費計算在內,該筆4000元的借貸本金產生的綜合年化利率接近440%。
在投訴平臺上,此類借貸反饋不少,投訴內容多為收取擔保費、變相推高借貸利息等,此類投訴較多指向月系融擔類產品。
上述用戶反饋的平臺方為“薪小用”,但界面新聞記者通過多個途徑查詢,均無法找到產品入口。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是此類高息平臺的慣常操作,由于產品不合規,此類平臺多數難以在應用商店搜索到,基本都是通過第三方鏈接點擊下載。同時通過頻繁更換馬甲規避監管,“在相同的投訴率下,更換產品能將投訴絕對值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業內人士林琳(化名)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交易流程方面,“基本不會在APP里直接產生交易,大多先引導到公眾號再做轉化。”林琳介紹。
由于產品馬甲眾多、借款鏈路復雜,該類高息產品運營主體以及資金方均存在一定迷惑性。
以較多用戶反饋的“蕓豆花”為例,在第三方平臺上,涉及該產品的投訴主要有兩類,一類是10天借款收取高額利息,另一類是收取高額融資擔保費,但多指向12期產品。
界面新聞記者于10月11日下載了“蕓豆花”APP,目前該APP已于應用商店下架。在“蕓豆花”APP里,借款入口以及還款入口均無法正常打開,而是鏈接至另一借款APP“安心借”。
備案信息顯示,兩者均為新上架APP。其中“蕓豆花”APP曾由上海醉夢者互聯網技術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分別備案,最新備案企業為海南雅致科技有限公司,審核日期為今年9月26日。“安心借”APP由海南浪碼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備案,審核通過日期為2025年8月12日。
并且,上述兩家公司均為新成立公司,其中海南雅致科技成立于2025年8月,海南浪碼網絡科技成立于2025年6月。
林琳向界面新聞回憶稱,月系融擔出現在去年4月左右,其實到今年“3·15”之前,“基本該收的都收了”。其稱,目前市面上的參與方,預計大多是今年5、6月新入場的。
而在微信小程序,有一款名為“蕓豆花錢包”的產品在列,點擊查看額度后會要求填寫個人信息。同時,下方出現一個“備用金”公眾號的關注提醒,點擊關注后,會進一步鏈接至“開通分月付入口”。在“開通分月付入口”,“點擊借錢”會進入另一借款入口,借款頁面顯示,資金來源為重慶兩江新區通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重慶兩江新區通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經營范圍包括開展各項貸款等,其中,自營貸款可通過市金融辦核準和備案的網絡平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
而“蕓豆花”小程序以及“開通分月付入口”公眾號顯示的認證主體均為宜州市盈通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盈通小額貸”)。該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冊地址為廣西宜州,注冊資本為20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備案的APP以及小程序多達60余個,包括惠小滿、金貓有選、元吉有錢、備用金借錢等12個APP;借錢備付金、臨時周轉金、快鳥小錢包等50個小程序,審核日期集中在今年4月至10月。
在今年3月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金融管理局發布批復,同意免去盈通小額貸的李偉山法定代表人職務、曾桂松董事長職務,核準樊強定代表人和董事長任職資格。而上述60余個備案信息,正是發生在這之后。
就兩者的展業范圍、合作關系等問題,界面新聞記者多次嘗試致電上述兩家小貸公司,截至發稿均未能獲得有效溝通。
“實控團隊預計僅為個位數”
4月1日,《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助貸新規”)下發,行業巨震。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的助貸新規明確,商業銀行應當在合作協議中明確平臺服務、增信服務的費用標準或區間,將增信服務費計入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明確綜合融資成本區間,同時明確平臺運營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費,增信服務機構不得以咨詢費、顧問費等形式變相提高增信服務費率。
同時明確,商業銀行應當完整、準確掌握增信服務機構實際收費情況,確保借款人就單筆貸款支付的綜合融資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有關規定,切實維護借款人合法權益。
這實際上將綜合年化利率24%以上的產品施以“斬殺令”,利率定價在24%-36%之間的借貸產品以及客戶群體進入服務空白地帶。
助貸新規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界面新聞記者近日查詢多個消金平臺、助貸平臺發現,目前市面上的互聯網借貸產品顯示的利率基本在24%以下。
業內普遍認為,在助貸新規實施后,平臺的借貸利率下調,原來的一批用戶會被清退出來,但市場需求依然存在,這時會有新的產品模式來承接這部分用戶。
“新規之后,原來通過雙融擔、‘24+權益’等形式達到綜合年化利率36%的產品需要調整至24%以內。經過這幾年市場的洗禮,其實有相當一批量用戶,可能正在逾期,或即將面臨逾期,這時候就會在市場產生借款口子。”林琳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因此,作為承接者的月系融擔在市場上再度崛起。
參與者數量來看,林琳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市面上的產品預計在百余個左右,但實控團隊預計僅為個位數。
實際展業方面,此類月系融擔產品多由小額貸款公司推出,并在融資擔保公司的支持下收取高額息費,在支付公司的支持下實現資金劃轉,小貸公司向后兩者支付一定的通道費。
顯然,月系融擔平臺的用戶相對下沉。對于此類平臺而言,運營的安全性以及壞賬率問題亦值得警惕。
“此類平臺用戶通常會在同一類型的不同平臺之間循環借貸,借新還舊,對于平臺而言,其實有擊鼓傳花的風險。”林琳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不過,展望后續發展,“我們認為,這部分用戶不會完全下沉到月系融擔的產品里,后面預計會出現利率在36%左右,比月系融擔利率低不少的中間產品。目前對于被24%門檻拒之門外的用戶而言,相當于一個陣痛期。”林琳認為。
黑網貸、租機貸
值得注意的是,在月系融擔的灰色地帶里,正滋生出風險更甚的“黑網貸”產品,其強制放款、暴力催收等行為已造成一定的亂象。
郭果(化名)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其母親當時資金緊張,通過一個鏈接下載了“安心花”平臺,輸入身份證以及銀行卡以查詢額度,并沒有點擊借款,但后續收到了一筆從支付寶賬號轉來的1820元,5天后催還3000元。
其后,客服引導郭果方下載了一款名為qieqie的聊天軟件,并讓其轉賬給一個私人賬號還款。結束這筆借款后,郭果聯系客服要求刪除個人信息,并卸載了這一平臺,但第二個月又出現了一筆直接打到銀行卡的3800元的借款,要求5天后償還5000多元。在拒絕償還后,郭果方遭受了3天的暴力催收。
在第三方投訴平臺上,與郭果有類似經歷的用戶不少。
林琳稱,據其了解,強制下款的情況在月系融擔平臺里可能存在,但應該不是特別普遍,如果特別普遍的話,相信這些公司會很快被出清。至于引導轉賬給私人賬號的問題,“這看起來已經不像月系融擔的操作,更像CtoC的借條產品”。
廣州金融科技公眾號曾發文提醒,警惕“黑網貸”,所謂“黑網貸”是指未經金融監管機構批準,以高利率、不透明收費、暴力催收等手段通過網絡平臺非法提供信貸服務的活動。
此類活動有四大特點:一是平臺強制放貸;二是平臺收取高額“砍頭息”;三是個人信息泄露;四是借款人遭受暴力催收。
劉紅玉向界面新聞記者指出,強制貸款違反消費者的真實意愿,侵犯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等合法權益。同時,我國近幾年不斷出臺貸后催收指引和標準,規范金融機構與第三方催收機構的催收行為,包括“助貸新規”也要求銀行進一步加強貸后催收管理,糾正不當催收行為。
除此之外,租機貸亦是如今常見的高息貸套路。
陳欣(化名)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其此前有緊急的資金需求,被線下助貸中介推薦到一家租機中介,以致產生高額的租機貸款。
所謂租機貸,指的是引導用戶在租機平臺上進行租賃,租用的手機寄給第三方,第三方收到手機后給予用戶一定金額作為變現費,而租機平臺的借貸費用則需用戶本人承擔。
以陳欣的情況為例,其在中介的指引下在某租機平臺租用了兩臺iPhone,分別產生了13797元、5537元的總租金,中介當時墊付了共5期的頭尾租金,以及碎屏保障費等其他費用。手機直接郵寄到第三方,其后陳欣收到扣除了墊付費用的5000元變現費。如今陳欣已還完了分期12個月的總租金,但仍需支付7000元的到期買斷費。
這也意味著,為了一筆5000元的變現費,陳欣承擔了總價約2.3萬元的債務,若按此粗略計算,該筆變相借貸的年化利率高達360%。
在社交平臺以及投訴平臺上,關于租機貸的討論不在少數,多地金融機構亦對此發布相關風險提示。
如深圳市防范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專責小組辦公室近日發文提醒,近期市場上出現以“信用租賃” “0元購機” “租完即送”為噱頭的“租機套現”業務,此類業務本質上是一種被包裝成租賃的非法高息貸款,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金融市場秩序。
“如消費者已有貸款的產品存在利率高于法定上限或其他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事項,建議及時與貸款機構溝通,避免支付超高利息及其他費用、停止相關侵權行為等,必要時可投訴或起訴貸款機構、貸款平臺或催收機構等相關主體,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劉紅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