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債券回購擴大開放,頭部券商火速響應。
近日,跨境債券回購業務正式啟動,中金公司(601995.SH)、中信證券(600030.SH)以及部分銀行,入選首批跨境回購做市商,并紛紛落地首批回購交易,首日成交規模即達58億元。
為深化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流動性管理,9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和國家外匯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境外機構投資者開展債券回購業務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支持可在中國債券市場開展債券現券交易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開展債券回購業務。
《公告》所稱境外機構投資者具體包括:境外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依法注冊成立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信托公司及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等各類金融機構,以及養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贈基金等中長期機構投資者。
據了解,該措施是繼香港金管局于今年2月推出離岸人民幣債券回購業務之后的又一項重要政策,將為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提供更穩定的流動性,有效降低人民幣融資成本。
頭部券商落地首批交易
跨境回購是指境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以人民幣債券為標的,通過開展質押式回購、買斷式回購交易,進行人民幣融資,是境外機構在中國境內及人民幣離岸市場融資的重要路徑。
9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支持境外機構通過北向通在中國債券市場開展債券回購業務,提高人民幣債券的使用效率。9月29日,債券通“北向通”項下跨境回購業務正式啟動。
作為首批跨境回購做市商,9月29日,中信證券與境外機構成交多筆掛鉤利率債與同業存單的買斷式回購交易。
中信證券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中信證券深耕跨境固收業務,在債券市場北向通業務領域持續發力,受到國際投資者的一致認可。2017年債券通啟動之際,中信證券成為首批做市商,8年來持續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人民幣債券做市支持。未來,中信證券將繼續發揮團隊專業能力,積極參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為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力量。
中金公司也在第一時間積極響應,以首批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通”北向通回購做市商身份,于9月29日與境外機構達成首日跨境回購交易。
同時,中國國際金融(國際)有限公司(簡稱“中金國際”)作為首批參與機構,通過彭博電子回購交易功能連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與多家境內做市商達成首日多筆回購交易。
中金公司及中金國際均表示,未來將為推動中國債券市場高質量對外開放、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貢獻力量。其中,中金公司稱將繼續履行好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職責,并積極參與跨境回購業務;中金國際則表示其及附屬公司積極參與“債券通”北向通交易,將持續立足主責主業推進相關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銀行北京分行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兩家做市機構債券通“北向通”業務唯一合作銀行。中國銀行稱,公司積極與券商進行對接,協助券商推進首發計劃,與跨境人民幣監管部門細致溝通風險管理、信息報送等工作要求,通過自身系統,為兩家券商辦理了回購交易資金結算跨境,保障了交易落地。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指出,銀行擅長資金結算與主權類客戶服務,而券商深耕資管機構、對沖基金等市場化投資者,能提供“回購+現券+衍生品”的組合策略,如中信證券此次落地的掛鉤利率債的買斷式回購,精準匹配境外機構盤活存量的需求。對券商而言,這不僅帶來價差與傭金增量,更能搶占境外客戶資源,強化債券業務核心地位,助力從“通道型”向“綜合服務商”轉型。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屬于“首發示范”,但華泰、國君、申萬、廣發、招商等第二梯隊已具備債券通AA類做市資格,只要滿足上述量化指標,最快2026年上半年即可擴容。
啟動首日即成交58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除了兩家頭部券商外,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銀行,也積極參與了銀行間市場債券跨境回購,成功落地首批債券跨境回購交易。
日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官方微信公眾平臺“CfetsOnline發布”披露的相關數據顯示,9月29日,在結算代理渠道下,債券回購業務向所有類型境外機構投資者全面開放,啟動首日即達成逾58億元交易,市場反響熱烈。
9月29日,新機制下18家境外機構投資者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上海銀行、中信證券、興業銀行和中金公司等回購做市商達成“債券通”北向通買斷式回購交易共計44筆、39.5億元。
同時,有12家境外機構投資者與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和中信證券等境內對手方達成結算代理渠道下買斷式回購交易共計12筆、18.7億元,相關結算代理行包括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等。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透露,參與首日交易的境外機構類型覆蓋境外人民幣清算行、境外銀行、境外資管類產品等,標的債券包括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同業存單、商業銀行普通金融債等多種類型。
近年來,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取得積極成效,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的數量和持債規模擴大,通過債券回購業務開展流動性管理的需求不斷增加。截至2025年8月末,共有來自80個國家和地區的1170家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持債總量約4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人民銀行有序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回購業務對外開放,自2015年起,支持境外主權類機構、境外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和境外參加行在銀行間市場開展債券回購業務。2025年,與香港金管局共同推出以“債券通”北向通債券為標的的離岸回購業務。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進一步支持各類境外機構投資者開展債券回購業務,不僅有利于滿足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債券資產吸引力,也有利于優化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助力在岸離岸人民幣市場協同發展。
業務模式上,中國人民銀行深入總結境內外回購市場實踐,加強銀行間市場債券回購機制和國際市場通行做法銜接,實現標的債券過戶和可使用,為境外機構投資者開展債券回購業務提供更大便利,也有利于促進優化境內債券回購業務機制。